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中的实践与创新研究

作者

龚婷婷

谷城县石花镇大峪桥幼儿园

引言:语言是幼儿认知世界、表达自我、建立社交关系的基础工具,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幼儿的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语言教育需通过多样化活动激发幼儿表达欲望,培养倾听与理解能力。然而,传统语言教学常以“教师讲、幼儿听”的单一模式为主,存在内容抽象、互动不足、情境缺失等问题,导致幼儿参与度低,语言能力发展受限。游戏化教学以“玩中学”为核心理念,通过将语言目标融入游戏情境,使幼儿在自主探索与互动中自然习得语言,符合幼儿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本文结合实践案例,探讨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中的创新路径,旨在为提升语言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一、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中的价值分析

(一)激发语言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幼儿天生具有好奇心与探索欲,游戏化教学通过创设趣味性情境,将语言学习转化为“闯关任务”“角色扮演”等游戏形式,有效激发幼儿参与热情。例如,在“小动物开店”角色游戏中,幼儿需通过语言表达需求(如“我想买红色的气球”),在真实互动中体验语言的功能性,从而主动运用词汇与句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二)促进语言能力全面发展,提升思维品质

游戏化教学为幼儿提供多模态语言输入与输出机会。在情境游戏中,幼儿需倾听同伴发言、理解游戏规则、组织语言回应,这一过程同步发展了倾听、理解、表达与思维能力。例如,在“故事创编”桌游中,幼儿通过抽取图片卡片组合情节,需运用逻辑推理与创造性思维构建故事框架,同时使用连贯语言描述情节,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协同发展。

(三)培养社会交往能力,构建语言应用场景

语言学习离不开社交实践,游戏化教学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为幼儿提供真实交际场景。例如,在“超市购物”游戏中,幼儿分别扮演顾客与收银员,需使用礼貌用语(如“请问这个多少钱?”)、协商价格(如“能便宜一点吗?”),在模拟社会互动中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学会根据情境调整表达方式,提升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与得体性。

二、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中的实践策略

(一)情境创设:构建沉浸式语言学习环境

情境是游戏化教学的核心载体,教师需根据语言目标设计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使幼儿在真实体验中自然习得语言。例如,在“春天来了”主题活动中,教师将教室布置为“花园场景”,放置仿真花朵、蝴蝶道具,并播放鸟鸣声与轻音乐,营造春日氛围。幼儿在情境中通过观察、触摸、嗅闻感知春天特征,随后参与“春天诗歌会”游戏:教师提供关键词卡片(如“柳树”“燕子”),幼儿分组创编诗句并配以动作表演,如“柳树姐姐甩长发,燕子弟弟飞回家”。情境创设将抽象语言转化为具象体验,帮助幼儿理解词汇含义,同时通过表演强化语言记忆,实现“感知—理解—表达”的闭环学习。

(二)角色扮演:通过身份代入深化语言理解

角色扮演是游戏化教学的经典形式,幼儿通过模仿特定角色语言与行为,理解社会规则与情感表达。例如,在“小医院”游戏中,教师提供医生、护士、病人等角色卡片,幼儿抽签决定身份并佩戴相应胸牌。游戏前,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角色职责(如医生需询问病情、护士需安抚病人),并示范常用句式(如“哪里不舒服?”“别害怕,很快就好”)。游戏中,幼儿需根据角色身份使用礼貌用语与专业术语,如“护士”需用温和语气说“请跟我来打针”,而“病人”则需描述症状(如“我头疼得厉害”)。角色扮演使幼儿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在身份代入中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同时通过模仿与创造提升表达丰富性。

(三)技术融合:利用数字工具拓展语言学习边界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数字游戏成为语言教学的新载体。教师可利用互动白板、教育 APP 等工具设计动态语言游戏,增强学习趣味性。例如,在“汉字冒险岛”游戏中,教师通过互动白板展示动画场景:幼儿扮演“汉字小勇士”,需根据语音提示(如“请找出‘山’字”)在屏幕上点击对应汉字,成功解锁后进入下一关卡(如用“山”字组词)。游戏结合视觉、听觉与触觉多通道刺激,帮助幼儿建立汉字音形义的联系。此外,教师还可利用“讯飞听见”等语音识别工具记录幼儿表达内容,生成文字报告供家长参考,实现“家园共育”。技术融合不仅提升了语言学习的效率,还通过即时反馈机制增强幼儿成就感,激发持续学习动力。

三、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中的创新路径

(一)跨学科整合:构建综合性语言学习生态

语言是其他领域学习的基础工具,教师可将语言目标融入科学、艺术、健康等学科活动,实现“ +1>2, ”的协同效应。例如,在“种植小能手”科学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学习词汇(如“发芽”“开花”),随后参与“植物日记”语言活动:幼儿用绘画记录植物变化,并口述日记内容,教师协助整理成文字并配图展示。跨学科整合使语言学习与真实生活经验结合,幼儿在描述科学现象时自然运用比较句(如“今天的叶子比昨天大”)、因果句(如“因为浇水多,所以植物长得快”),提升语言逻辑性与准确性。

(二)个性化支持: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需求

幼儿语言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教师需通过分层游戏设计提供差异化支持。例如,在“故事接龙”游戏中,教师根据幼儿表达能力分为三组:基础组提供图片提示与句式框架(如“首先……然后……”),进阶组仅提供关键词,挑战组则完全自由创编。此外,教师可通过观察记录幼儿语言表现(如词汇量、句式复杂度),为能力较弱幼儿提供“语言支架”(如示范句式、重复重点词汇),为能力较强幼儿设置“拓展任务”(如添加细节描写、使用修辞手法)。个性化支持确保每个幼儿在游戏中获得适宜挑战,实现“最近发展区”内的语言成长。

结束语:游戏化教学为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注入新活力,其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技术融合等策略,将语言目标转化为幼儿可感知、可操作的游戏任务,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表达能力与思维水平。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游戏化教学与幼儿语言发展评估体系的结合,同时加强教师游戏设计能力培训,推动语言教育从“经验化”向“科学化”转型。唯有持续创新与实践,方能让语言学习成为幼儿成长中的快乐旅程。

参考文献:

[1] 王欢. 幼儿园语言领域的游戏化教学实践探究[J]. 东方娃娃·绘本与教育,2025,(08):78-80.

[2]牛小丽.幼儿园语言教育游戏化教学有效性探究[J].智力,2023,(16):19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