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践应用探索

作者

李娟

皖滁州市 定远县新区实验小学

引言:情境即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特定情境,使学生在此情境中可以高效学习,满足个体需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就可应用情境教学法改变传统单一、沉闷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1.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价值

情境教学法能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抽象道德规范、法治常识转化为具象场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对“道理说教”接受度低,而情境教学通过模拟生活场景、讲述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让知识变得可感可知。例如教学“遵守公共秩序”时,创设“超市购物”情境:学生分别扮演顾客、收银员、导购员,模拟“排队付款”“不喧哗打闹”“爱护商品”等场景,在角色扮演中直观感受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教学“感恩父母”时,播放“父母照顾孩子”的动画短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的日常互动,触发情感共鸣。这种情境化设计打破课堂的沉闷氛围,让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在趣味体验中产生学习动力,为后续知识理解与行为转化奠定基础。

2.情境教学法应用存在的问题

2.1 情境创设脱离实际

部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忽视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导致情境脱离实际,无法引发学生共鸣。一方面,情境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如教学“社区生活”时,创设“高档社区业主委员会协商物业问题”的情境,多数学生因未接触过“业主委员会”,难以理解情境中的矛盾冲突;教学“环境保护”时,使用“工业废水污染河流”的远方案例,不如“校园垃圾乱扔”“班级绿植枯萎”等身边场景更易激发学生关注。另一方面,情境难度超出学生能力范围,如教学“法治基础”时,创设“未成年人网络购物维权”的复杂情境,涉及“合同效力”“维权流程”等专业知识,小学生难以分析与解决,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给出的答案,情境失去引导探究的作用,反而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2.2 教学方法运用单一

部分教师在应用情境教学法时,方法形式单一,多局限于“教师讲述情境 + 学生回答问题”的模式,未能充分发挥情境的互动性与探究性。例如创设情境后,仅通过“这个情境中谁做得对”“我们应该向谁学习”等封闭式问题提问,学生只需简单判断或复述答案,缺乏深度思考与互动交流;部分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播放情境视频”,全程让学生观看视频,未设计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学生处于“被动观看”状态,无法深度参与情境体验。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情境教学沦为“形式化表演”,学生难以在情境中进行道德思考、法治辨析,无法实现“知识理解—行为练习—素养提升”的递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3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缺乏适配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与方式难以全面反映教学效果。评价内容上,仍以“知识掌握”为核心,如通过书面测试考查“诚信的定义”“交通规则的条款”,忽视对学生“情境中的行为表现”“道德判断能力”“实践技能”的评价,无法衡量学生是否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如学生能背诵“要帮助他人”,但在“帮助陌生人”情境中却表现出犹豫,这种行为偏差难以通过传统评价发现。评价方式上,多为教师单一评价,缺乏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家长评价,评价视角片面,如教师仅根据学生在情境讨论中的发言次数打分,未关注发言的质量;家长不了解学生在课堂情境中的表现,无法配合开展家庭实践指导,导致评价无法形成“课堂—家庭”的联动,难以推动学生道德行为的持续改进。

3.情境教学法应用的对策

3.1 优化情境创设策略

优化情境创设需遵循“贴近生活、适配认知、富含冲突”三大原则,确保情境能真正服务于教学目标。情境内容需贴近学生生活,从“家庭、学校、社区”三个核心场景取材,如教学“关爱他人”时,创设“同学摔倒受伤”“家人生病”“社区老人提重物”等学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教学“法治安全”时,围绕“校园欺凌”“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高频生活问题设计情境,增强情境的现实意义。情境难度需适配学生认知,低年级侧重“直观具象情境”,如用玩偶表演“分享玩具”的故事;高年级侧重“复杂冲突情境”,如设计“朋友邀请自己一起隐瞒班级卫生失误”的道德困境,逐步提升思考深度。同时,情境需富含“道德冲突”或“选择困境”,避免“非黑即白”的简单情境,如“捡到他人丢失的零花钱,是直接交给老师,还是先寻找失主”,通过冲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深化道德认知。

3.2 丰富教学方法组合

丰富教学方法组合需构建“情境呈现—互动探究—实践延伸”的完整教学链条,避免方法单一化。在情境呈现环节,结合内容特点选择“角色扮演、故事讲述、实物演示、多媒体动画”等多元形式,如教学“传统文化”时,通过“穿传统服饰、演传统故事”的角色扮演呈现情境;教学“节约资源”时,用“空水瓶制作花盆”的实物演示创设情境。在互动探究环节,引入“小组讨论、辩论、情境续写”等方法,如创设“是否应该给乞丐钱”的情境后,组织学生开展“支持给”与“不支持给”的小型辩论,引导学生从“尊重他人”“辨别真假需求”“社会救助机制”等角度分析;情境续写则让学生为“小明发现同学破坏公物”的情境设计后续发展,如“小明如何劝说同学”“如何弥补破坏”,培养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

3.3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需构建“多元评价内容、多主体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导向”的体系,全面反映情境教学效果。评价内容上,兼顾“知识理解、行为表现、素养发展”,知识理解维度考查学生对情境中道德概念、法治知识的解读,如“能否解释情境中‘诚信’的具体体现”;行为表现维度观察学生在情境中的互动行为,如“角色扮演中是否积极参与、是否展现尊重他人的态度”;素养发展维度评估学生的道德判断与实践能力,如“面对情境冲突时是否能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评价方式上,整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侧重专业引导,如点评学生在情境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学生自评通过“情境学习反思表”,让学生记录“自己在情境中做得好的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同伴互评围绕“合作参与度、观点合理性”打分;家长评价通过“家庭实践反馈表”,记录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情境所学的情况。评价过程中,注重记录学生的成长变化,如收集学生不同情境中的表现案例,形成“情境学习成长档案”,让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道德素养提升的工具。

结束语: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应用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解决现存问题,运用创新对策,能更好地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优势,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候骏峰.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析[J].试题与研究,2023,(25):133-135.

[2]王甜甜.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3.

[3]蔡迎春.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启迪与智慧 (上),2023,(03):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