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变更调查中的实践探究
黎明
陇南市自然资源调查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甘肃省陇南市 746000
引言
国土变更调查通过周期性核查土地利用、权属边界等要素形成标准化成果,是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管控等工作的基础依据。随着自然资源管理向“全域覆盖、动态监管、精准施策”转型,传统人工踏查、纸质记录模式因效率低、主观性强等局限难以适配;遥感、GIS、GNSS 构成的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体系,从“大范围感知”“多维度分析”“高精度定位”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其协同应用推动调查从“经验驱动”转向“技术驱动”,但当前仍存在技术融合不足、标准缺失等难题,亟需从理论层面梳理应用逻辑与实施路径。
一、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变更调查中的应用价值
(一)重构调查逻辑,提升工作系统性
传统调查以“地块”为单元进行分散核查,缺乏对区域整体变化的宏观把握。测绘地理信息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实现区域尺度的空间覆盖,将分散的土地利用要素纳入统一空间框架;借助 GIS 技术构建多要素关联的空间数据库,使调查不再局限于单一要素记录,而是形成“地类-权属-边界”相互关联的系统性成果,体现了“整体-局部”相统一的调查逻辑。
(二)强化数据客观性,保障成果规范性
人工调查易受主观判断影响,导致成果一致性不足。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以客观空间数据为核心,遥感影像作为直接的地面实况记录,为地类变化识别提供客观依据;GNSS 定位数据通过标准化坐标系统实现边界信息的精准固化。GIS 则通过数据编码、拓扑规则等手段,确保调查成果在格式、逻辑上的规范性,从技术层面规避主观误差。
(三)促进协同治理,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国土变更调查涉及自然资源、农业、住建等多部门,传统调查因数据格式不统一、传递渠道不畅,导致部门协同困难。测绘地理信息技术通过统一的空间参考框架,将不同部门的管理需求纳入共同数据平台,实现调查成果的跨部门共享与复用,体现了“协同治理”的理论内涵,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行政成本。
二、国土变更调查中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瓶颈
国土变更调查中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存在三方面瓶颈:一是技术协同不足,遥感、GIS、GNSS 多“各自为战”,遥感变化信息需人工转换导入 GIS,GNSS 定位数据难与遥感影像实时关联,碎片化应用违背“空间感知-数据分析-实地验证”逻辑闭环,未发挥整体优势;二是数据整合困难,调查数据涵盖多类型、多时期、多部门信息,格式、坐标及分类标准不统一,且遥感解译、GNSS 定位缺乏全国统一理论规范,加剧整合难度;三是技术适配不足,基层作为实施主体,现有技术研究侧重技术本身,复杂操作流程与基层人员知识结构不匹配,且技术应用过度强调“标准化”,未考虑不同区域调查特点,导致技术理论与基层实践脱节。
三、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变更调查中的实践路径
(一)前期变化筛查:基于遥感技术的空间感知
遥感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土地利用变化的大范围、周期性感知,其应用逻辑遵循“全域覆盖-特征提取-变化识别”的理论路径。在实践中,需整合卫星遥感与无人机遥感的技术优势,构建“宏观-微观”结合的遥感监测体系:卫星遥感从区域尺度实现全域覆盖,捕捉宏观层面的地类变化趋势;无人机遥感针对复杂区域进行精细化监测,弥补卫星遥感在局部细节上的不足。
从理论层面,变化识别需依托地物光谱特征的差异性,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提取光谱特征发生显著变化的区域作为疑似变化图斑。其本质是利用地物的空间反射特性与时间变化规律,实现对土地利用状态转换的客观判断,为后续实地核查提供靶向目标。
(二)实地核查验证:基于 GNSS 与移动 GIS 的精准定位
实地核查是确认变化真实性、补充属性信息的关键环节,其核心是通过 GNSS 与移动 GIS 的协同,实现“空间定位-属性记录-信息关联”的一体化。GNSS 技术基于卫星定位原理,为变化图斑提供标准化的空间坐标,
确保边界信息的唯一性与准确性;移动 GIS 则将定位数据与遥感影像、历史调查数据整合于统一的移动终端,实现现场对变化类型、权属关系等属性信息的实时记录。
(三)数据处理分析:基于 GIS 技术的整合与挖掘
GIS 技术是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处理的核心平台,其应用逻辑围绕“数据整合-模型构建-分析挖掘”展开。首先,以统一的空间参考框架为基础,将遥感影像、GNSS 定位数据、权属证明材料等多源数据整合为结构化的空间数据库,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存储与关联管理。其次,依托 GIS 的拓扑规则构建数据质量控制模型,通过逻辑校验排除数据中的矛盾与错误;最后,利用空间分析功能开展多维度分析,包括地类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权属边界的合理性分析、土地利用与规划的符合性分析等,从理论层面挖掘数据的管理价值。
(四)成果输出与更新:基于技术融合的动态管理
调查成果的输出与更新是连接调查与管理的关键环节,其核心是构建“标准化输出-动态化更新-共享化应用”的闭环机制。从理论层面,标准化输出需遵循自然资源管理的统一规范,将调查数据转化为符合规划、审批、监管需求的成果形式,如土地利用变化图、权属边界图等。
动态化更新则基于“实时感知-即时处理”的理念,将调查成果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现与自然资源管理业务的无缝衔接;共享化应用则通过建立分级授权的成果共享机制,打破部门数据壁垒,使调查成果成为多部门协同管理的共同依据。
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保障机制
(一)构建技术融合理论体系
强化遥感、GIS、GNSS 的协同理论研究,从技术逻辑层面梳理三者的功能定位与衔接路径:以遥感为“感知端”、GIS 为“分析端”、GNSS为“验证端”,构建“感知-分析-验证-反馈”的闭环体系。此外,探索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融合理论,丰富调查数据的来源渠道与分析维度。
(二)完善标准化制度框架
由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牵头,从理论层面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包括遥感影像解译的地类划分标准、GIS 数据的格式与编码规则、GNSS 定位的精度控制要求等。同时,建立调查成果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数据完整性、逻辑一致性、空间准确性等维度规范成果质量,确保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调查成果具有可比性。
(三)强化基层技术适配性
立足基层工作实际,开展“理论简化-操作优化”的适配性研究,将复杂的技术流程转化为标准化的操作规范;针对不同区域的调查特点,开发差异化的技术应用方案。同时,构建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将技术理论转化为基层人员可掌握的实践方法。
结论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为国土变更调查提供系统化技术理论与实践框架,核心是通过空间感知、数据整合、精准定位的协同重构调查逻辑体系。当前技术应用的瓶颈并非技术本身,而是融合深度不足、标准缺失、基层适配性差等理论与机制问题。未来需从技术融合、标准构建、基层适配、价值转化四维度发力,将理论优势转化为管理效能,通过构建“感知-分析-验证-应用”全流程体系,推动调查从“被动记录”向“主动感知”、“分散核查”向“协同治理”转变,为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王莹.国土空间规划中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J].城市建设,2025,(15):70-72.
[2]张鑫,师灿旸,田林,等.浅析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资源工作中的应用[J].资源与人居环境,2024,(12):51-55.
[3]魏亚雄.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建材,2024,50(1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