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解放战争山东人民支前的历史及启示

作者

陈洁

中共济南市历下区委党校

【内容提要】解放战争时期,山东人民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全力、全面、全程支援前线,有力地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山东人民在支前工作中之所以作出如此重大的贡献,一方面源于山东人民的奉献精神,对山东党组织及其革命事业的高度信任、衷心爱戴和坚定支持;一方面也得益于山东各级党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建立健全了全省各级支前机构,加强和完善了民力的动员、组织、管理、教育等制度,采取了科学的战场管理方法。山东人民支前的精神启示着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保障;坚持问题导向是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山东人民对解放战争的巨大支援,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曾在山东战斗过的第二、第三野战军主要将领们,都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对山东人民的支前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热情赞扬。邓小平说:冀鲁豫是个好战场,我军到哪里都有翻身群众支持,到哪里都有粮食吃,我军取得的胜利是和边区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陈毅说:我陈毅死在棺材里,也忘不了山东人民对我们的支援,他们在解放战争中做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粟裕说: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高度政治觉悟的山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对山东人民一直怀着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激。山东人民的广泛支前,有力地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一、解放战争山东人民支前历史的展开和具体实施

(一)山东人民全力支前

毛泽东同志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解放战争时期,山东人民一面参加土改,一面积极生产,一面参军支前,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纵横十几万平方公里的齐鲁大地上,处处呈现出车轮滚滚、担架如流、磨碾飞转的波澜壮阔的支前画卷。据不完全统计,从1945 年 9 月至 1949 年 10 月,山东先后有 1106 万人次支前,使用 146.8 万辆大小车、76.5 万头牲畜和43.3 万副担架,将 11 亿斤粮食和大批弹药、军需物资运往前线,把 20.4 万名伤员转移到后方,同时动员了 95 万多人参军入伍。山东人民支援了华东、中原、东北、西北四大野战军作战,支援了定陶、鲁南、莱芜、孟良崮、鲁西南潍县、兖州、济南、淮海、渡江等几十个著名战役,随军转战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湖北、山西、河北、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上海、贵州、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①

仅莱芜战役期间,山东解放区共出动 62 万民工支援前线,其中常备民工 25 万、临时民工 37 万。处在战区的莱芜、沂源等县,妇女、老人、儿童担负起后勤重任。据统计,至少有 100 万妇女参加了战役的后勤工作,仅莱芜县妇女就送了 5.5 万多斤粮食。此外,她们还给部队做军鞋、磨军粮、照顾伤员,并承担了修公路、当向导、看押战俘等任务。战役前,渤海区集中了几千万斤粮食,穿越胶济线运往前线。战役打响后,由于情况紧急,部队来不及做饭,莱芜和周围各县的广大群众,为部队准备了窝头、煎饼等大量熟食,保证了参战部队的伙食供应。沂源县妇女为加工军粮,连续五天碾出 300 万斤小米,磨出 100 万斤白面,其中南麻一个村一夜就磨出 1 万斤白面。部队需用房子作医院病房,莱芜、沂源等地群众就自己住到大门底下、羊圈里,让出好房子安置伤员;部队需要大量柴草,他们就拆了自己居住的草房,把草献给部队。②

当华东野战军主力开始准备在南线歼敌时,鲁中、渤海等地的大批支前物资和成千上万的支前队伍源源涌向鲁南。华东野战军突然转头北上后,给支前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各路已经到达鲁南的民工坚决服从战争的需要,毅然调转方向,随军北上。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淮海战役前线,敌军因断粮发生了殴斗火拼,甚至杀马烤肉充饥。

解放战争中的山东战场,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和运输工具的落后,我军的伤员从前线转运到后方医院,主要靠山东解放区数十万民工用担架抬运,医院也基本设在农村,伤病员被安置在群众家里。为保障我军伤员的抢救、转运、治疗等各项卫勤任务的完成,山东解放区人民付出了巨大努力。1946年 6 月解放战争开始时,这一任务主要由民工承担,在转运伤员的路上,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精心照料伤员,有的人口对口地给伤员吸痰,有的人用自己的吃饭小瓢给伤员接屎接尿,有的人甚至为了掩护伤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渡江战役期间,随二十七军的胶东区担运六团在战役发起前,为减少伤员的痛苦,除训练民工在伤员上下担架与上下船时做到平稳、轻放外,还在每副担架上准备了铁筒、水瓢和用向日葵秆、稻草编成的小篓子等,做大小便的器具,甚至夜不成寐。他们还用自己节省的菜金买来苇子编成苇席,搭在担架上为伤员遮雨。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期间,山东先后动用了 200多万民工,使用 43.5 万余副担架,把 20 余万伤员转运到医院。①

(二)建立健全支前机构

山东解放区的支前工作是随着战争规模的逐步扩大而逐渐加强的经历了一个从小规模到大规模,从一个地区负担到几个地区负担,最后到整个解放区统筹的发展过程。全面内战爆发后,为加强地方与军队的协同,及时调拨民力、物力、财力,保障部队的各项供应,1946 年 9 月 2 日,成立了山东省支援前线委员会,后经重新组建,统一领导山东解放区的支前工作。这对于保证部队军需及协助部队大兵团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其他支前机构也得到了建立和健全。

一是建立民站。解决民工民兵支前途中的食宿、医疗与运输工具的修理等问题。规定凡是交通要道,均设立民站,每 30 里设一民站,每 15 里设一分站。先后供应粮食 4728914 斤、木柴 581142 斤、马料 1680125 斤、谷草 3479393 斤。民站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物资准备齐全,服务周到细致,对保证民工民兵支前途中的食宿、解决他们行车中的各种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建立战时粮食机构。主要包括五个组成部分:各地支前司令部之粮食部、省支前委员会前方办事处之粮食部门、一线粮站、二线粮站和基地大粮站。各地各级战时粮食机构的建立,使山东解放区形成了一个统一领导的完整的军粮供应体系。三是建立公路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公路的修复、开辟以及管理养护工作。1947 年,山东解放区修建了一些公路,其中代表性的公路主要有马站至北杏公路、马站至东里店公路、诸城至莒县公路等。山东解放区各级支前机构的加强和完善,保证了支前工作实现统一的组织领导,保证了繁重的支前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使支前工作走上了更加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轨道。①

(三)建立完善支前制度

山东解放区之所以能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使大批民工源源不断地开赴前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加强和完善了民力的动员、组织、管理、教育等制度。

一是加强和完善民力动员制度。民力动员的中心环节是政治教育和思想动员。注重抓好三个结合,即把群众控诉地主阶级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结合起来;把支援战争的革命利益和搞好土改、生产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把战争性质、形势教育与支前教育结合起来,使群众认识到只有取得战争的彻底胜利,才能保住翻身的果实。②

二是加强和完善常备民工制度。常备民工制度较好地解决了部队高度机动作战需要集中使用民力与民力分散居住难以快速动员的矛盾,解决了前方需要与后方生产的矛盾,解决了战区与非战区民力负担轻重悬殊的矛盾,达到了民力使用率的最大化。

三是加强和完善民力保障制度。支前民工出工后,其家中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往往有后顾之忧。山东解放区各地从实际出发,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包括组织支前班、组织生产变工组、统一协调劳力及前后方工合理交换、顶替等。由于解决了支前的后顾之忧,山东解放区各地参军支前的积极性空前高涨,1947 年头两个月就有 18 万名青壮年参军入伍。①

四是加强和完善民工政治思想工作制度。注重抓好三个阶段、采取四种有效形式。三个阶段是指民工动员集结阶段、民工服务前线阶段、民工评功复员阶段。四种有效形式是指对民工进行不间断的思想教育,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建立党的组织,发展党员,培养积极分子;开展立功运动;开展爱民活动,密切民工与当地群众的关系。山东解放区数百万民工之所以能在艰难险恶的战争环境和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依靠人力和相当落后的工具,将粮食、弹药等军需物资及时运往前线,冒着生命危险将解放军伤员送到后方医院,胜利地完成战争的支前任务,是与山东解放区各级党组织对民工支前的科学组织、正确领导分不开的,与进行坚持不懈和卓有成效的政治思想工作分不开的。②

二、解放战争山东人民支前的历史启示

(一)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山东人民支前的精神启示着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历史从不偏爱哪一个政党,胜利也从不眷顾哪一支军队。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也站到一个更高层级的历史起点,面对着国情、世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以及对党执政工作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提出的新要求,只有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集中力量解决和化解各种社会内部矛盾,常思百姓疾苦,常谋富民之策,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密切联系,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形成中华民族的强大合力,才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保障

山东人民在支前工作中之所以作出如此重大的贡献,一方面是山东人民高度的阶级觉悟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山东各级党组织努力工作的结果。一是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正确处理了支前与土改、生产等方面的关系,使支前政策日臻系统和完善,各项工作协调发展。二是做好了民力组织动员工作,普遍深入地开展支前动员,健全了民力动员体制,进行了科学的民工编组及整顿训练等。三是采取了科学的战场管理。在一些重要战役中,山东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民工支前参战,给战场的组织指挥和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实践中,山东各级党组织逐步摸索出一些战场管理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四是开展了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 这些正确、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制度,是山东支前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扎扎实实的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重要保证。这也充分地体现了党对制度建设的重视。

制度治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始终,无论是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还是纪律建设,要想收到实效,都必须落实到制度建设上来。党的制度建设形成了党在实践中的制度优势。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执了政,拿了权,更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谨慎地对待和使用权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首先要建好笼子。笼子太松了,或者笼子很好但门没关住,进出自由,那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建好和扎紧制度的笼子意味着党的制度要立体化、集成化,保证这个制度没有“暗门”,不开“天窗”,只有这样才能达成一种刚性的“事先约定”,减少主观上的“操作空间”,突出显性规则,消除隐性的、软化的党内潜规则,从而为从严治党的“严”提供科学的标准和依据。

(三)坚持问题导向是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解放战争期间,土改、生产与支前成为山东解放区的三大中心工作。山东人民承担着保证战争胜利的双重使命,一方面要以较多的人力奔赴前线,另一方面要拿出较充足的粮食、物资补给部队。1947 年春,随着战争规模的逐步升级,山东的支前运动开始掀起高潮。但是,许多地区对解放战争的长期性认识不足,同时出于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刻骨仇恨,把支前工作摆在压倒一切的位置,提出过一些过激的口号,支前工作也存在一些严重浪费民力的问题。而此时土改运动正在展开,又值农业生产的春耕大忙时节,因此影响了土改和生产的正常进行。土改和生产关系到广大翻身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解放区政权的稳固。如果两者受到影响,支前工作便失去了深厚的基础。如何把支前工作与土地改革、发展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是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宿北、鲁南战役后,华东的主战场移向山东,由于参战、支前人员大量增加,山东解放区的军费开支和粮食消耗大幅增长,造成鲁南、鲁中等地粮食短缺,战争严重影响了解放区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华东局要求,围绕支前、土改、生产三大中心工作,做好五个必须结合:一是动员民兵、民工上前线时,必须结合土改与生产工作;二是带领民兵、民工上前线的组织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土改与生产工作;三是各线民站工作必须结合土改与生产工作;四是已集结的担架队和运输队,利用服务的空隙,必须结合驻地的土改复查和春耕运动;五是凡尚未集结的民兵、民工,必须结合本村进行土改复查及春耕生产。山东解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支前方针,正确处理了支前与土改、支前与生产、支前与爱惜民力等诸方面的关系,使支前政策日臻系统与完善,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既出色完成了支前任务,又使土改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农业生产同时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结合实际,妥善处理支前、土改、生产三大中心工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

注释

① 《中国共产党山东历史》、第一卷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 年 2 月第一版、第 1052-1053页。② 《中国共产党山东历史》、第一卷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 年 2 月第一版、第 920-921 页。① 《米饭也成武器 山东支前名冠全国》、大众网、2009-09-27。①② 《中国共产党山东历史》、第一卷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 年 2 月第一版、第 928-929页。①② 《中国共产党山东历史》、第一卷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 年 2 月第一版、第 930-932页。① 《中国共产党山东历史》、第一卷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 年 2 月第一版、第 1053 页。① 《中国共产党山东历史》、第一卷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 年 2 月第一版、第 922-92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