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医学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

作者

盛凤娟 贾先奎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山东省日照市 276826 菄州医学专科学校 山东省菏泽市 274030

一、课程架构的学理分析

传统文化囊括许多含义,是数千年来人们通过日常生活积累的物质精神文明的统一展现,是代代相传的精神殿堂。2021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要求在推进传承的基础上构建专业发展体系,使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更好地结合。而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要素,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之结合,继而提高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文化教育,已然迫在眉睫。

课程的构成要素紧密相连,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这是多角度、多方面润物无声的教育养成过程。在横向结构方面,关注显性课程的协调比例与资源整合,排除一切课程的冗余,做到课程少而精;在纵向结构方面,多措并举,打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隐性课程体系,将某些显性课程以隐性课程的方式走入学生视野,起到潜移默化的良效。两种课程均明确目标、制定章程,二者各尽其责,相辅相成,促使其获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良效。深入阐发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节理人情、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使文化积基树本,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创新,把优秀传统文化嵌入课程体系中,熔铸到每位学生的血液中,健全育人机制,从多方面多角度育人。

二、显性课程的建构

“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ial curriculum)。”[1]它包括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与隐性课程相比,显性课程的目的性与原则性更清晰明了,计划性更强。

(一)优化课程体系

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多侧重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相对来说不够重视人文社科类课程,深入学习的兴趣不高,没有建立具有内在机制与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因此,要指引学生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优化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占比与配置,持续深化教学体系,为医学生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显性课程是由必修课、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级构成的金字塔形状,必修课在最底层,所有学生均须修习,具有强制性和普适性;限制选修课处于中间位置,是某些专业学生的应选课程,是在专业课基础上的有效补充;任意选修课在最顶层,是全体学生出于个人意愿和兴趣所选的课程,具有定制性和兴趣性。必修课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 6-8 个必修学分,开课时间为一学期;限制选修课指大学语文、美育、医古文,学生可任选 1-2 门修习,开课时间为一学期;任意选修课指艺术鉴赏、民族民间音乐、中国茶文化与茶健康等,学生至少要修满 2 学分,开课时间为半学期。

三级课程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辐射出更多课程,打破不同课程的边界,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人文,充实内涵,富足精神,提升个人境界,养成民胞物与的心胸。

(二)丰富活动内容

显性课程除却学科课程,还包括活动课程,也即课外活动,丰富的课外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外部人文知识内化为己身精神内核,从而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出于该目的,可以开展三种课程形式:人文素质教育讲座、校园人文活动、人文社会实践活动。

在举办讲座方面,列入学校年度计划,制定规划,组织开展多次专题讲座,邀请知名学者或先进工作者来校开展专家讲坛,学生可依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内容上,既要有传统文化的内核,又要有时代环境与专业相关的特色;形式上,学者进行讲座的间歇或结束时,有提问环节,学生可以适时表明自己的疑惑并获得解答。例如,邀请临床医学专家介绍日常工作与内外妇儿、影像、检验以及药理岗位能力,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介绍行业最新动态,在就业方面给予学生指导,结束时共同进行南丁格尔誓言的宣誓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丰富的行业知识之余感受人文关怀的意义,尽己所能服务奉献社会。

在开展校园人文活动方面,秉持活动多样性的原则,构建社团活动与文体活动结合的多途径、多形式、全方位的结构体系。例如,医疗知识微剧场、中医文化经典诵读、“医学人文”主题演讲比赛、医学人文竞赛等。也可以结合学校传统,举办开学典礼、校庆等活动,让学生更有归属感,也更加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独特的育人效果。

在举行人文社会实践活动方面,结合医学专业特点,组织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例如,参观医学类博物馆、医学历史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学生通过切身实践深切思考、真切体验,将社会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内化为厚德、深远、持久的人文精神。

三、隐性课程的建构

所谓隐性课程即“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与非学术的)”。[2]以往课程体系构建大多只聚焦于显性课程,忽略了隐性课程在育人效果中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课程体系构建不够完整全面。隐性课程的资源都在学校文化中暗藏着,通过非学术性知识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进入人的视线及脑海中,学生在其中投入情感,体悟感受,继而影响其价值观、情感观等等,具有弥散性和持久性。隐性课程分为外显隐性课程和内隐隐性课程,要科学规划、系统统筹,使二者达到融洽谐和的效果。

(一)外显隐性课程

外显隐性课程包括物质性隐性课程和制度性隐性课程,隐含在学校环境、制度等教育载体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密切相关,浸润在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人文素养等等。

物质性隐性课程涵盖了学校建筑、校园环境和教室布置等物质环境各方面,是展现文化形象的重要符号。赋予校园环境人文气息,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将学校建筑与医学结合,使环境布局符合学校人文关怀的整体氛围;在校园内部设置人文景点来纪念某人某事,如张仲景、扁鹊、华佗等;在宣传栏、教室外走廊墙壁处,张贴文学家、医学家的肖像及生平事迹;开设人文专栏,学生可以刊载相关精彩文章。将学校作为一整个育人基地,所有校园环境都可以为育人服务,引导学生达成共识,进而塑造行为。

制度性隐性课程涵盖了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和班级运行方式等各方面,相比物质性隐性课程来说,更加隐蔽。宏观层面上,通过制定管理办法与学生守则,规范学生言行,同时合理规划学校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微观层面上,做好班主任的培训工作,切合学生实际情况,使班级得以良好运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增添人文素养。

相比显性课程的直接传授法,外显隐性课程开辟了育人新赛道、构筑了育人新路径,传达了一种更加隐蔽、更好接受的新型育人方式。

(二)内隐隐性课程

内隐隐性课程包括观念性隐性课程和心理性隐性课程,是所有育人课程中最隐蔽的。当今全媒体不断发展,信息无处不在,无处不入,在充斥着多元话语的情境中生活,学生认知极易发生偏差,因此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采用渗透的方式,把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的学习及生活,以文化人、以情感人,进而在无意识中影响学生的知识观与价值观,传承文化理想。

观念性隐性课程囊括了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校风与学风以校训、校标的形式展现,菏泽医专距今已成立 74 年,应在继承传统精神的同时,赋予“悬壶济世、孜孜以求”新的时代色彩,以孜孜不倦的精神寻求新知,传达举世共趋的文化理想与价值取向;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挖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自尊、自信意识;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专题式、探究式、读书指导法、参观法等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到道德与文化的熏陶;采用不同的教学风格,比如自然型、技巧型、情感型等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既传授给学生知识,也陶冶他们的情感价值。

心理性隐性课程囊括了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高职学生从小受到的关注与关爱相对来说要缺乏一些,教师应以身立教,品德垂范,坚持寓教于乐,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充分给予他们关爱与帮助,通过多载体、多渠道的教育路径引导学生正确展开人际交往,发挥心理性隐性课程的素质整合功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守好人生底线,增强自省意识,塑造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

通过内隐隐性课程的渗透与拓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使学生在无意识中获得思想引导,完成人格塑造,实现自我价值。

四、课程合力教育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融合并非相互对立、平分秋色,而是融洽无间、各有千秋的,二者结合明确育人着力点、提升育人接受度,共同实现育人目标,彰显教育成效。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辅相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一方面,要善于在显性课程中加入隐性课程要素,比如,可以将思政要素融入教学中,令学生在无意识中完成同化和顺应引导学生完备医者的仁人之心。另一方面,发挥隐性课程要素对显性课程的作用,将其显性化,运用多渠道、多角度、多方面的隐性教育载体,打破显性课程的局限性,在润物无声中感召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二者达到动态平衡,相互融合,能够有效陶冶心灵、开阔思维,提高人文素养,完成知行统一,促进个性发展。

总之,明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定位,建立科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大学人文教育成功的基础。而医学生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提高这支队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底蕴、人文情怀是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联动、协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环境、深入人心,塑造人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获益的优良现象,最终培养出爱国、奉献、仁爱的优秀医生。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10.

[2]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33-34.

作者简介:

盛凤娟(1995-),女(汉族),山东省莒县,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贾先奎(1975-),男(汉族),山东省巨野,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文化。

本文系菏泽医学专科学校研究项目“医学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H22J2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