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跨媒介视域下电影画面语言的绘本转化研究

作者

杜姗 张未未

北京印刷学院 102600

一、引言

绘本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受众群体持续扩大。其叙事特质与电影的视觉表现力相结合,为读者开辟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然而,电影动态叙事的精髓(如镜头运动、剪辑节奏)向绘本静态画面的迁移,是跨媒介转化中亟待深入探讨的难点。聚焦《流浪地球电影改编绘本》——这部以电影为蓝本,通过卓越的图像艺术、流畅叙事及创新构图还原原作震撼场景与动人故事的作品,本文致力于解析电影画面语言在其间的转化机制,并评估此种转化所创造的艺术表现力与美学价值。

二、绘本和电影

绘本《流浪地球电影改编绘本》是由电影官方指定授权,图画邀请俄罗斯著名的工程师亚历山大·克雷洛夫进行绘制,诠释了电影中经典的场景 50 多页精致手绘,并置入 AR 互动技术。绘本主要讲述了地球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人们为了生存,开启了“流浪地球计划”,寻找新的家园。但是,在逃离过程中,遭受到了木星引力的捕获。在生死关头,人们决定点燃木星,利用木星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使得地球逃离木星,继续太空流浪之旅。

绘本与电影虽同属叙事艺术范畴,皆以讲述故事为核心,但其媒介属性决定了显著差异:绘本依托静态的图文序列(简洁文字辅以连续画面)承载叙事,节奏相对舒缓;电影则凭借动态的视听综合(镜头调度、剪辑技巧及特效手段)推进叙事,节奏更为紧凑。二者在表现形式、叙事手法及受众感知体验上因而分殊。

三、绘本《流浪地球电影改编绘本》中的电影画面语言分析

(一)图像分析

1.画面的表现力

绘本成功地将电影中的宏大场景如地球发动机、空间站等逼真地展现出来。例如,地球发动机的描绘,巨大的钢铁结构高耸入云,喷发出蓝色的等离子火焰,这种宏大场景的表现力能迅速抓住读者的目光,让他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危机与希望的未来世界。同时,对于电影中的精彩剧情,绘本也是通过连续的画面生动的还原出来,比如,地球在逃离太阳系的过程中与木星的引力相互作用,面临被撕裂的危险。绘本中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了地球与木星的巨大对比,地球上人们的惊慌和绝望。

2.人物的形象塑造

绘本人物造型精准映射性格,例如刘培强的宇航服与坚毅眼神,直指其勇敢担当;刘启的短发与刚毅面容,暗喻其倔强成长。关键情态更以细腻笔触呈现——刘培强牺牲抉择时,面部的决绝与眼中交织的亲情眷恋、家园责任;刘启获悉父命后,泪痕与微颤的身躯,精准传递悲恸与不舍。

3.细节刻画与氛围营造

绘本通过对科技元素的高度写实刻画,显著提升了画面的可信度与代入感。例如,地球发动机内部复杂的仪器阵列、空间站精密控制面板的细微构造,均被予以精准呈现。此类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的视觉信息密度,更为核心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坚实可信的叙事基底。同时,环境细节的精心设计亦成为塑造特定情境氛围的关键手段。地表场景中,坍塌的都市废墟、被冰封的荒芜大地以及纷飞的暴雪,共同构筑起末日世界的苍凉意境。而空间站内部,光洁的通道、冷冽的照明系统与高度集成化的设备,则直观传递出未来科技的冷峻与高效。这些细致入微的环境描绘,有力地引导读者浸入故事设定的时空场域,深化了整体的阅读沉浸感。

(二)构图策略与叙事表达

绘本在构图上综合运用了对角线、三分法及对称等经典形式,有效转化了电影的视觉叙事逻辑。以地球发动机场景为例,画面采用严格对称构图:巨型发动机居中矗立,各类设备与人物沿中轴线左右均衡排布,不仅营造出稳定、庄重的结构张力,更通过这种秩序化的布局具象化呈现了“流浪地球计划”的精密严谨与人类协作的高度组织性,从而深度呼应电影“集体主义拯救”的核心主题。

(三)视角分析

《流浪地球电影改编绘本》采用多视角进行描绘。平视视角在描绘人物日常场景时,除了增强真实感,更贴合绘本核心受众(如儿童)的阅读习惯,通过平等视角降低科幻题材的距离感,让“拯救地球”的宏大叙事更易被理解。仰视视角则是用于突出物体的宏伟和高达。在绘本中,常常用于描绘地球发动机、空间站等巨大的科技设施,这和电影中的拍摄角度基本相同,电影中也是通过仰拍来展示它的高大宏伟。采用俯视视角可以让读者看到地球的整体形态和周围的宇宙环境,同时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拯救地球的使命和责任。例如,在描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表面的全貌等场景时,绘本和电影都是采用的俯视角度。

(四)色彩分析

1.色彩的情感表达

绘本在科技场景的描绘中,策略性采用以蓝色、银色为主导的冷色调体系。例如,发动机场景中,幽蓝的等离子火焰与冷峻的金属结构在色调上形成和谐共振,不仅强化了视觉统一性,更隐喻了庞大机械系统运转的精密秩序与稳定感。危机场景则转用暖色调,既传递人性温度,更直接具象化电影“人类团结”的核心情感,完成视觉到情感的叙事闭环。

2.色彩对比的视觉强化

绘本策略性地运用色彩对比以增强画面层次与视觉张力。典型如地球与木星场景:地球呈现蓝绿融合的生命色调,与木星炽热的红橙巨球形成强烈冷暖碰撞,构建出极具冲击力的宇宙图景。同时,人物与环境的鲜明色差,如亮色角色置于暗调背景,有效强化了主体的视觉聚焦。

四、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流浪地球电影改编绘本》中电影画面语言转化机制的分析,揭示了其高度适配绘本媒介的视觉表现力与艺术价值。绘本成功转化了电影的宏大叙事与视觉奇观,为读者提供了沉浸式的独特视觉体验。尤为关键的是,AR 技术的创新融入,通过动态还原关键元素(如地球发动机火焰),有效突破了静态绘本的叙事边界,构建了“静态画面 + 动态效果”的复合叙事模式。这种转化不仅拓展了阅读体验的维度,更彰显了静态绘本与动态电影在跨媒介叙事中的创造性融合潜力,为文化表达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小月.从电影画面语言探析绘本创作[D].南京艺术学院,2016.

[2]左娅芳.儿童绘本的叙事艺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9.DOI:10.27461/d.cnki.gzjdx.2019.000972.

[3] 马硕键.数字时代背景下科幻场景的概念设计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21.DOI:10.27008/d.cnki.gdbdc.2021.000293.

作者简介:杜姗,1999.07.14,女,汉族,河南省商丘市,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学生,研究方向:插图设计,工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