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手风琴演奏教学模式的改革

作者

列娜

乌鲁木齐市文化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30000

引言:

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指导理念的转型加快了教学模式的升级,促进了多元化教育指导模式的创新升级,也为今后的教育指导工作发展提出了新的意见和思路。

在当前的教育指导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手风琴的演奏教学主要开展的方式仍旧是以传统的教师讲解、范奏的教学为主,学员课后实操练习为辅的教育机制,虽然这种模式下,演奏者对手风琴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在具体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这种教育指导模式并不能让演奏者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学习质量难以达到系统的提升。为此加快教育指导方式的转型,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成为手风琴教育指导工作任务开展的主要切入点。

一、手风琴的发展现状

1、我国手风琴的发展现状分析

手风琴并不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而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入我国,最初多是以一种伴奏乐器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手风琴开始在自身独有的音乐演出效果以及丰富多样的音乐表现形式上进行转型突破,不再单纯的用于伴奏,而是逐渐的以一种独奏的表演方式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手风琴逐渐地受到了我国民众的关注和喜爱,一大批有着专业技巧的手风琴表演者开始逐渐的收集和编制有利于手风琴演奏的曲目,并且将其转化为教学课程进行指导。进入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化,多样化的音乐表现形式逐渐的呈现在舞台之中,这个时期手风琴艺术在我国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因为没有实现系统的教学改革就逐渐地成为小众化乐器。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之中,无论是专业的音乐表现方式还是大众的业余生活,对于音乐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步增长,因此各种乐器以及乐器的表现方式都逐渐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这也是器乐艺术重新构建自身艺术形象,彰显自身发展魅力的发展契机。当国外多样化的音乐表现形式传输到我国,让我们逐渐对手风琴的多样化表现模式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挖掘手风琴所具备的艺术潜力,通过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的转型,促进手风琴的多元化艺术呈现,有效的转变了手风琴独奏的表现方式。各专业院校在对手风琴表演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的同时会进行选修作曲专业,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打破了手风琴艺术缺乏作曲人才的困局。

2、手风琴教学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国内各专业院校对于手风琴的教育指导工作重视度增强,演奏者也开始立足于教学实际进行手风琴教育方式的探索分析。因此在国际化的高速发展下,手风琴的教育指导体系逐渐的完善,再加之乐器制造技术的优化、演奏技巧的探索以及演奏人员的技术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的不断提升,手风琴开始走上了一种更加专业化的艺术发展之路。

多元化的发展诉求是当前世界音乐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学校内部对手风琴教育指导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也不应将目光只集中在演奏技巧的表达以及技术的提升之上,应当充分的立足于学校教育指导的平台,在更高的教育发展角度进行手风琴教育模式的思考和分析,要积极地使用多样化的手风琴的教育思路模式,融合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方法,以各种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思路的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手风琴教育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二、手风琴演奏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1、立足于兴趣培养实施改革

兴趣是指导教学工作任务转型升级的基础,也是推动教育指导工作全面落实的根本保障。在现有的教育指导过程中,因为个人水平差异的影响,对于作品的喜好和手风琴的练习及演奏方式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指导工作中,要想深化教学改革,就需要立足于学员兴趣,综合学员的学习兴趣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以此提升教学效果,发挥教育作用,提升教学质量。

2、立足于教学实际进行教学改革

为保证手风琴的教学改革工作全面深入,在现有的教学工作指导中,不仅要加强手风琴演奏效果的教育指导,同时也要加强化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多样性、趣味性,基于教学实际特点实施改革任务落实。

首先要通过认识手风琴、了解手风琴的基础上进行演奏技巧的教育指导,帮助演奏者初步正确认识手风琴这件乐曲及科学的演奏方法。

其次要设定演奏技巧专项训练模块,在实践探索中进行演奏者演奏效果的评价,加强演奏表现问题的分析,提升演奏者的演奏能力。

最后要加强情感训练指导,不能重技术、轻艺术,要在情感训练的基础上将演奏方式和研究技巧相融合,让演奏者认识到乐曲之中所呈现的故事和情感,从而提升演奏质量,让演奏者的个人综合能力在这种教学改革模式下得到提升。

三、手风琴演奏教学改革的路径

手风琴作为一个多声部的乐器,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要求演奏人员首先要具备独奏的表演能力,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协调好左手声部的弹奏也要均衡右手声部的表达以及风箱的控制,在多数的演奏过程中,手风琴右手声部的演奏主要是表现旋律声部。而左手声部主要是完成和弦伴奏,在不同的和弦以及不同的演奏方式表现下衬托右手的旋律声部,让旋律的表达更加的丰富和立体。左右手声部及风箱的运用协调配合对于学习手风琴学习演奏者而言,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技能,在前期的教育指导工作中,为保证手风琴的演奏效果,教师的教育指导过程多数都是依托于演奏技巧训练实施的演奏方式表达。在演奏者训练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乐曲是车尔尼练习曲、考级教材为主,再结合不同程度的乐曲内容作为教材。这些音乐教材与手风琴考级的曲目之间并未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而演奏的形式多数都是以单一化的独奏练习为主,这就难免会让一些演奏者在反复的训练任务中感受的疲倦,对手风琴的练习兴趣逐渐被削弱,丧失了练琴的兴趣。而多样化的演奏方式的引入,对于

演奏者而言本身也是一种极大地挑战。

1、带伴奏流行手风琴演奏教学

为保证教学效果,加快教学方式的改革,在当前我们普遍接受的手风琴演奏教学方式,就是带伴奏的流行手风琴演奏模式。从国外引入的多种系列作品以及电影电视的流行音乐都已可以手风琴的演奏进行呈现和表达,这种带伴奏的流行手风琴演奏也有别于单一的手风琴独奏方式,但多数的呈现都是以单一化的手风琴独立演奏为主进行实现。但是因为其中配合有伴奏,就需要演奏人员在演奏的过程中通过与伴奏之间的合作,让伴奏在最大程度上可以为演奏乐曲而服务。很多演奏者在配合伴奏的初期阶段,都是被伴奏引导着前进的,因为伴奏的节奏都是固定的,因此配合伴奏进行演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训练演奏者节奏的稳定性,也可以增强音乐的听力。伴奏更多的就像是演奏的节拍器,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的按照节拍器的表现方式和速度进行演奏,同时熟记伴奏的节奏以及拍点,这样才能与伴奏融为一体,对乐曲进行完美演绎。

2、手风琴的协奏教学

手风琴协奏的教学指导,要求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不仅要完成自己声部的演奏表达,也需要与其他声部之间完成配合,如何让自己的演奏和同伴之间的演奏相互的协调、相互的配合,才是完成协奏的核心目的。在开始协奏之前,要求演奏人员对演奏的乐曲必须要有全面、完整、清晰地认识和了解,包括认识和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的意图,分析作品呈现中所表述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故事,对于作品的内容要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因为协奏需要默契合作来实现,因此对于演奏者而言要事先对作品有清晰的认知,不同的演奏者之间要对自己的理解进行沟通和交流,主要涵盖了作品演奏技巧的理解、速度的理解以及对于各个声部在作品之中呈现的主要角色进行理解。这些沟通对于后期的合作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在实际的合作之中,不同的段落之间各自的速度要始终保持一致的状态,只有节奏保证统一,各个声部之间才能达到最佳的合作效果。当速度达到了统一之后,就需要对作品进行细化处理,结合实际的乐曲特点需求,各个声部之间就需要在不同的变音器的影响下,调整两台或是多台手风琴之间的音色变化模式,不同的音色融合在一起之后就会让演奏所产生出来的效果更加的丰富。当然除却音色的硬件选择分析之外,我们也需要注重演奏人员演奏技巧以及对于风险的控制程度,继而保证声部之间的良好合作。例如连音和顿音之间的呼应和对比,不同声部之间的强弱层次的区分表现,和弦伴奏声部对于旋律声部的填充以及丰富的对应等等,这些都是对于不同声部强弱层次的区分和呈现。和弦伴奏的声部对于旋律声部的填充,都需要演奏人员在演奏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以及优化,以此将各个声部之间综合在一起,呈现出和谐统一的音响表现效果。而在练习重奏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演奏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同时在反复的比较分析中,演奏者也会逐渐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取长补短进行学习。

在演奏技术达到良性合作效果之后,演奏人员就要对乐曲本身的情感色彩进行把握,作品所展现的演奏背景应当用何种情绪进行表达,都需要演奏人员进行反复的研究和演奏练习做呈现,而节奏的表达更需要演奏人员共同表现,做好不同情绪之间的起承转合,将这些情绪色彩高效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令演奏的效果更加圆润饱满。每一种情绪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特点,但是通过演奏和表述则能更加系统的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将演奏的核心魅力充分的表现出来。

3、室内演奏教学

手风琴的多样化演奏形式表达过程中,除却带伴奏的流行手风琴演奏以及协奏表现形式的表达,现阶段使用最多的就是室内乐曲的演奏形式,室内乐曲的演奏相较于协奏而言更加的复杂化,难度也相对较大,因为室内音乐所要求的就是手风琴以及其他乐器之间的合作交流。

每一种乐曲都有着自身独到的音乐特点以及艺术表现方式,以此在合作的前期演奏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所有乐器之间的表现特点和合作特性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在演奏中合理地做出配合,加强演奏的协调性。手风琴属于簧片发生的乐器,同时手风琴本身就自带变音器的效果,表现力非常丰富,因此手风琴自身可以演奏出部分的管乐以及弦乐的音色效果,实际的表现张力较大。在室内乐的合作交流之中,合作乐器的选择,是实现室内乐练习的基础任务。

其次在乐器音域以及音区的选择过程中,也需要结合乐器的特点进行分析。要完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在演奏的过程中就需要从旋律、和声、速度、力度等多方面进行斟酌分析,演奏人员需要在练习的过程中与同伴之间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对作品内容和表达方式要建立起较为统一的理解,将作品的理解与作品的演奏相融合,同时通过与同伴之间的眼神交流以及肢体表现方式,强化交流默契度,以此充分地表现出手风琴室内乐表演的魅力,让音乐的演奏更加的深入人心。

总结

通过手风琴演奏教学方式的改革,演奏者对于手风琴的学习理解有更加系统的认识,在现有的教育指导工作任务推进的基础上,加深了对于手风琴演奏情感的把握和演奏技巧的学习,对于手风琴的学习认知也有了明显的转变。不仅如此,通过教学指导方式的转型,演奏者对于手风琴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升,愿意主动地进行学习方式的思考和学习思路的探索研究,实现了学习质量的提高。对于手风琴多样化的演奏研究和实践教育管理探索模式的升级,促进手风琴艺术的普及和全面的发展,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不但让作曲者有了更加宽泛的创作空间,也为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赋予了新的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刘美.手风琴演奏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初探[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10):234.

[2]任音蓓.手风琴演奏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分析[J].戏剧之家,2020(14):141-142

[3]黄敏.浅谈手风琴演奏专业多样化教学改革[J].戏剧之家,2017(6):75,77.

[4]于海宁.河北省高师音乐专业手风琴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1.

[5]夏珏.手风琴教学中的多样化教学方法[J].北方音乐,2015,35(19):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