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运动教育模式在高中羽毛球专项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潘艳 杨铁林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在当前的高中羽毛球教学中,我们常见的问题是对技术的过分强调,而忽略了学生素养的培养。课堂往往围绕发球、扣杀等单一动作进行重复的机械训练,这不仅导致学生的兴趣不足,也使得他们的实战能力得不到提升。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体育教育中,我们强调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协同发展,而运动教育模式因其情境化、角色化的特点,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通过实际案例的探讨,我们展示了如何将运动教育模式融入羽毛球教学,引导学生从被动的练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为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实证支持。
一、核心素养与运动教育模式的融合路径
在传统的羽毛球课堂上,教师通常会按照“演示-模仿-纠错”的线性模式来教学,虽然学生们能够学会标准的动作,但在实际比赛中却往往缺乏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比如,我们学校的高一学生在进行训练时,虽然能标准地完成高远球的动作,但在模拟比赛中,当他们遇到对手的快速吊球时,常常因为预判不够而出现失误。而运动教育模式则以“真实的运动场景”为中心,通过赛季化的设计、角色分工和团队任务,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在我设计的12 周羽毛球课程中,教学内容被巧妙地分为了“技术基础打造”、“战术技巧融入”和“实战联赛体验”三个有机阶段。以“技术基础打造”阶段为例,教师并没有单纯地讲解发球动作,而是让学生在双打比赛中练习发球与跑位的协同。学生还被分配了不同的角色,如球员、裁判、教练等,在“战术技巧融入”阶段,他们需要分组设计战术方案。某一组学生提出了“前封后攻”的策略——网前队员负责拦截,后场队员主要负责扣杀,并通过录制比赛视频来分析战术配合中的漏洞。
二、羽毛球专项教学中的实践策略与案例分析
运动教育模式的精髓在于“真实比赛”与“角色赋能”。在某个学校的羽毛球联赛中,学生们被分成了六支队伍。每支队伍得自己选出队长,制定训练计划,还要担任裁判和后勤等工作。比如说,学生 A 是队长,他需要根据每个队员的特点来安排比赛出场顺序,并且在比赛中实时调整战术。学生 B 是裁判,他在关键时刻坚持公正的原则,他的严谨态度得到了师生们的认可。在联赛期间,一个原本很内向的学生因为担任了后勤管理员,负责器材的维护和比分的记录,逐渐地融入了团队,并且在决赛中主动请求上场替补。这种多样的角色体验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责任和归属感,还为他们领导力和沟通技巧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家庭运动的培养融入到赛季教学中,老师们设计了“家庭运动打卡”任务,鼓励学生和家长每周共同进行两次羽毛球活动,并记录下每次的运动时间和心率变化。一位家长表示:“之前孩子总是沉迷于手机游戏,现在却会主动邀请我一起打球,甚至还教我正确的握拍方法。”在联赛中,学生们通过记录数据来反思和提升自己,比如发球成功率和失误类型。某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自己的接发球失误率高达40%,于是在接下来的训练中重点加强了网前的反应速度,结果在淘汰赛中成功逆袭获胜。这种以数据为依据的科学训练方式,让学生们认识到运动对身心健康的益处,并逐渐养成了自主锻炼的习惯。
三、实践成效与优化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际操作,我们高中羽毛球教学采用的运动教育模式显现出了明显的成效:学生的技术水平和战术应用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某个班级的学生们从一开始只掌握了基础的高远球技术,到最后灵活运用起“吊球配合杀球”的复杂战术;团队协作和责任意识也已经成为他们的行为习惯,在校际比赛中,学生们主动保持比赛的公平性,鼓励失误的队友,这充分体现了他们体育品德的内在化。在实践的初期,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如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上存在适应困难,例如裁判的判罚压力和队长的协调冲突,以及资源的不足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教师通过设置“逐步任务”来降低角色扮演的门槛,比如从助理裁判开始,逐步过渡到主裁判,同时我们还整合了社区场馆的资源,并创新性地使用废旧羽毛球来制作训练球,这些都显示了我们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和本土化创新能力。
结束语:
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下,高中羽毛球教学通过引入真实竞赛场景、角色扮演和赛季化训练任务,展现出新的活力。学生们在提升运动技能的同时,也逐步培养出了团队精神、健康管理和责任意识等综合能力。实际应用表明,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还帮助他们养成了终身运动的观念。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我们未来需要在资源整合、技术应用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持续优化,以实现核心素养与体育教育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钟晓泽.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羽毛球教学策略探究 [J]. 学苑教育, 2023, (12): 59-61.
[2] 生强.核心素养导向下运动教育模式在高中羽毛球专项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