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关于转化后进生的几点思考

作者

吉磊

建平县沙海镇中学

一、后进生现象的再认识:常态、复杂性与转化价值

后进生并非教育失败的标签,而是教育生态中必然存在的多样化个体表现。其“后进”状态具有相对性、动态性和复杂性。

相对性体现在评价标准和参照群体的设定;动态性意味着这种状态并非固化不变,通过有效干预可以改变;复杂性则源于其成因往往是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涉及个体、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多个层面。

正视后进生的存在,深刻理解其成因,并致力于有效转化,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体现。转化成功不仅能帮助个体学生重拾信心、发掘潜能、融入集体,更能优化班级学习氛围,提升教学效能,彰显教育的温度与力量。

二、后进生成因的多维度剖析

后进生现象非一日之寒,其形成是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家庭教育的深层影响:奠基与偏差,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家庭教育的方式、氛围和质量,对孩子的认知发展、行为习惯、情感态度及学习基础具有奠基性作用。后进生背后,家庭教育往往存在显著偏差,可归纳为以下主要类型:

1.教育缺失型:这类家庭常因在孩子的幼儿期及关键成长期,缺乏足够的关爱、陪伴和有效引导。导致孩子入学难以适应学校的学习要求和人际互动。

2.教育混乱型:孩子生活中的大小事务被包办,本该自己承担的尝试、探索甚至犯错的机会被剥夺。反映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放弃。

3.教育苛刻型:孩子在高压、苛责的家庭氛围中长期生活,容易产生强烈的畏惧感、焦虑感、无助感甚至自卑感。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焦虑、害怕失败、思维僵化,或形成表面顺从、内心抵触的应对方式,学习效果自然不佳。

(二)学校环境与社会氛围的塑造力学校是学生进行系统学习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社会环境则构成其成长的宏观背景。

1.学校因素:

集体适应性:部分学生可能因性格内向、社交技能不足或早期经验影响,导致情绪困扰,分散学习精力,影响学业表现。

教学因素:教学进度过快、方法单一、缺乏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指导,难以满足不同学习基础和能力学生的需求,导致后进生跟不上节奏,知识漏洞越积越多。教师的教育理念、职业素养、师生关系质量(如是否公平、有爱心、有耐心)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和学习积极性。

校风校纪:一个积极向上、学风浓厚、管理有序的校园环境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反之,可能对后进生产生负面影响。

价机制:过度依赖分数排名、单一化评价标准强化其挫败感和“我不行”的自我认知。

(三)个体内在因素的制约:关键的内因,学生自身的某些特质和早期形成的心理行为模式,是其在相同外部环境下逐渐落后的关键内因。

1.学习基础与能力:早期知识断层、,习方法不当,是导致后续学习吃力的直接原因。

2.非智力因素薄弱:这是后进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核心问题。包括学习动机不足、意志品质薄弱、自控能力欠缺、不良学习习惯、消极自我认知。

当然也存在社会因素影响,这里不做深层分析。

三、转化后进生的核心路径:教师行为的深度实践与优化

转化后进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教师作为学生在校的主要教育者和引导者,其行为策略至关重要。以下是基于尊重、理解和发展理念的关键实践方向:

(一)尊重与接纳: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石。

平等相待:教师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发展的可能。日常言行举止中,应做到一视同仁。

维护尊严:避免在公开场合进行严厉批评或使其难堪。批评应对事不对人。

主动走近:放下身段,主动走近后进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关怀,建立起“亲其师”的情感基础。

(二)发现与点亮:挖掘潜能,激发内驱力。

捕捉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闪光之处。帮助学生认识到,他身上已经具备的成功品质,完全可以迁移应用到学习领域。

强化自信:一旦捕捉到闪光点或微小进步,立即给予具体、真诚的表扬和鼓励。逐步修复其受损的自信心,体验到被认可的愉悦感,为激发学习内驱力创造心理条件。

(三)信任与赋能:提供支架,体验成功。

委以“小任”:根据学生特点,赋予其力所能及的任务或责任,有助于培养其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在实践中锻炼能力。

分解难点:针对其学习现状,将庞大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可管理的小模块,降低畏难情绪。

降低门槛:为达成小目标,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辅导。避免因孤立无援而再次失败。

(四)肯定与等待:巩固成果,培养长力。

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最终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在努力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和点滴进步。这种基于努力和进步的成就感,是其持续投入的内在动力源泉。

延迟满足:明确告知学生,学习上的提升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教师自身要成为“耐心等待”的榜样,不急躁、不放弃,用持续的陪伴和鼓励传递信心。

创造“成功体验”:通过设计分层任务、组织小组合作、展示非学业特长等方式,有意为后进生创造在集体中获得认可和成功体验的机会。

(五)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策略。

精准帮扶:通过作业分析、课堂观察、个别谈话等方式,准确诊断后进生知识链条的断裂点、学习方法的误区、能力发展的障碍点。

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设定、课堂提问设计、作业布置、评价标准上体现层次性。为后进生设置符合其当前水平的任务,确保其能参与、有收获、体验成功。逐步提高要求。

方法指导: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如如何预习、听课记笔记、复习巩固、管理时间、审题解题等。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扬长补短: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和评价方式,激发兴趣,建立自信,并尝试将其优势领域的学习策略迁移到学业领域。

四、不可或缺的协同:构建家校社育人共同体

教师单方面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成功的转化必须依托于稳固的家校社合作桥梁。

建立互信:教师应主动、定期与后进生家长进行沟通。互通信息、了解家庭背景、传递教育理念、表达对学生的关心和期望。建立基于共同目标的信任关系是关键。

达成共识:根据家庭类型,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家庭教育建议。如,对缺失型家庭,强调陪伴与关注的重要性;对混乱型家庭,指导如何适度放手、培养独立性;对苛刻型家庭,引导调整期望值、学习鼓励技巧。力求在家校间形成教育理念和基本方法上的共识,避免教育效果的抵消。

步调一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及时共享学生在转化过程中的表现、学校的教育措施、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确保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形成持续、一致的教育合力。

营造氛围:积极利用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活动空间。

五、结语

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项充满挑战却意义非凡的教育实践。它绝非简单的知识补缺,而是一场触及心灵、重塑习惯、唤醒潜能的系统工程。

转化后进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生命都享有成长与出彩的机会。这是一条充满挑战却无比光荣的道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倾心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