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道路桥梁工程中常见病害及其处理措施分析

作者

郭辉 王利 杜庆祝

1.2.山东鲁中公路建设有限公司 山东淄博 255086;3.身份证号:371121199202122798

摘要:当前,我国道路桥梁工程建设数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便利了人们日常生活。然而,随着交通量不断增加,工程出现了多种病害,严重影响了行车安全和使用寿命。因此,深入研究道路桥梁常见病害类型和成因,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护措施,对于延长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路桥梁;病害;处理措施

引言

目前道路桥梁工程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一系列亟需改善的问题,需要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合理措施加以解决,以切实保障工程项目质量符合要求。然而,在长期的运营和外部环境变化中,工程结构不可避免地受到荷载、环境、材料老化等多重影响,从而产生各种病害。这些病害若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置,往往会引发安全隐患,甚至导致严重事故。

1道路桥梁工程中常见病害

1.1裂缝病害

裂缝是道路桥梁工程中沥青路面常见病害之一,主要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龟裂3种形式,不同裂缝类型的诱因不同。首先,横向裂缝通常横贯道路桥梁工程项目沥青路面,主要是由于沥青材料发生收缩、干缩变化,同时受路面荷载因素的影响,引发道路桥梁工程沥青路面横向裂缝。其次,沥青路面纵向裂缝的成因相对复杂,通常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面,如外界载荷、施工因素、材料性能等。另外,龟裂是指沥青路面出现横纵交织的裂缝病害问题,引发龟裂主要是由于沥青路面后续养护与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沥青路面荷载处于长时间超负荷运转的状态,进而引发结构性裂缝病害问题。

1.2坑槽病害

道路桥梁路面长时间使用下,路面容易出现坑槽病害,这种病害大多表现为弧形凹陷,主要是由于车辆行车荷载和材料质量因素导。路面坑槽凹陷同车轮的归集往往是吻合的,车辆行驶到坑槽区域会产生颠簸感,如果车速过快还会导致车辆受损,增加燃油消耗,对车辆行车安全性带来威胁。

1.3泛油病害

沥青路面泛油是由于沥青材料发生位移变化,由沥青层转移至混凝土层,导致路面表层结构中沥青材料含量超标,进而出现泛油病害问题。引发泛油病害主要是由于道路桥梁沥青铺装施工期间,受施工技术以及外界环境因素影响,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沥青材料的流动性增强,包裹粗、细骨料发生迁移情况,进而与下层混凝土基础脱离。在通常情况下,人行时会感受到黏稠拖拽感,倘若车辆驶过,则会引发铺装层与基础之间的分离,形成典型的泛油损坏。

1.4松散类病害

松散类病害是指沥青路面面层的集料颗粒脱落,导致路面表面出现松散、坑槽等现象。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不当,沥青含量过低,导致沥青与集料之间的粘结力不足。二是施工过程中压实度不足,导致路面内部存在较多的空隙,降低了沥青与集料之间的粘结力。三是集料的质量问题,如集料含泥量超标、颗粒形状不良等,也会影响沥青与集料之间的粘结。

2道路桥梁工程病害处理措施

2.1裂缝病害处理

针对裂缝类病害,常用的养护方法包括灌缝修补技术、贴缝带修补技术、封层罩面技术等。灌缝修补技术包括热熔灌缝和冷补灌缝两种。热熔灌缝适用于宽度较大的裂缝(通常大于5mm)。首先清理裂缝内的杂物和碎屑,确保裂缝干燥清洁,然后将热熔沥青或专用灌缝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后,灌入裂缝中,待冷却凝固后形成密封层。这种方法能够提供较强的密封效果,但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冷补灌缝适用于宽度较小的裂缝(通常小于5mm),将冷补灌缝胶直接灌入清理干净的裂缝中,无需加热,操作简便且成本较低。例如,使用改性乳化沥青或改性沥青(如SBS改性沥青)进行灌缝。贴缝带修补技术是先将裂缝表面清理干净,去除灰尘和杂物,然后将特制的贴缝带粘贴在裂缝表面,通过贴缝带的粘结和密封作用,防止水分和空气进入裂缝,延缓裂缝的扩展。这种方法施工速度快,适用于各种宽度的裂缝修补。封层罩面技术包括雾封层技术和稀浆封层技术。雾封层技术采用喷洒设备将乳化的沥青、沥青路面养护剂或改性乳化沥青等材料喷洒到沥青混凝土路面上。这种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路面产生的微裂缝,使分离的集料再次粘结起来,对路面的小病害起到有效控制作用。稀浆封层技术是将乳化沥青、符合级配的骨料、水等材料搅拌成稀浆混合料,均匀地摊铺在待处理的路面上,经过裹覆、破乳等过程与原路面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密实、坚固、耐磨的道路表面封层,能够有效治理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问题,提高路面平整度和防水、防磨性能。

2.2坑槽病害处理

沥青路面坑槽养护处治技术分为热料填补、热烘修补、冷补三种形式,施工人员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技术手段。首先,热料填补适用于沥青路面水损坑槽病害问题,在实际应用期间,应确定好坑槽修补位置,沿四周扩散30cm,并清除扩散范围内的原有沥青材料,在清除结束后重新摊铺新沥青材料,填筑采用分层填筑施工工艺,以提升坑槽病害处治质量。其次,热烘修补与热料填补相同,要挖除坑槽周围30cm沥青路面材料,随后利用加热板对原有路面进行加热处治,其加热温度控制在140℃以上。在加热结束后将沥青路面耙松、清理,重新摊铺沥青材料,完成后续碾压、养护等操作。最后,冷补是将坑槽病害部位的沥青材料清除,采用分层填筑的方式完成冷料填筑,填筑的控制在2~3cm之间,最后完成沥青路面压实。

2.3泛油病害处理

首先,沥青路面范围面积小,采用高温去油技术,利用加热设备对沥青路面加热,在泛油部位均匀摊铺木屑混合料,再将其压至沥青路面内部,起到吸油以及增强路面结构稳定性的作用。同时,选择微生物降解技术,在泛油部位覆盖微生物,经过分解反应后清除沥青路面油污。另外,一旦沥青路面泛油面积较大,沥青路面的摩擦性下降,将会增加交通安全风险。因此,要及时泛油路面进行修补,借助碎石压入法,增强路面结构强度。

2.4剥离与松散病害处理

针对沥青路面剥离与松散的问题,处理需分层次进行。若仅是局部表层轻微松散,可以先铣刨松散部位并进行局部补强,用高粘度改性沥青或树脂黏结剂填补,并覆盖防水封层,防止雨水渗入进一步破坏。对于大面积且较深层次的剥离问题,需要评估底层粘结状态和基层强度,必要时铣刨到牢固层后,重新摊铺符合设计要求的沥青混合料,并确保充分压实与振动。在新铺层与旧层之间可洒布透层油或黏层油,以增强粘结性能。若基层同样存在松散或开裂,需同步进行补强或换填。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或薄层罩面结构,局部剥离则可采用环氧砂浆或高强度修补料进行填补并压实成型。施工后需注意封闭交通,保证充分养护时间与温度条件,使新旧结合部位形成稳定结构。长期来看,提高原材料质量、完善沥青面层配合比并加强排水措施是预防剥离松散的关键。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道路桥梁工程建成投入使用过程中,易受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道易出现坑槽、裂缝、车辙等病害问题,降低路面结构的稳定性与承载能力,缩短使用寿命。一旦发现出现病害问题,需要及时分析病害的具体形成原因,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妥善处理各种病害问题,延长工程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郑加伟.道路桥梁工程常见病害与处理措施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 2024(05):151-153.

[2]郭婷.道路桥梁工程中常见病害问题的应对措施[J].四川建材,2023 (07):187-189.

[3]段廷宏.道路桥梁工程病害施工处理技术探究[J].散装水泥,2023(01): 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