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园黄河文化研学实践的协同路径研究

作者

周静

东营市东营区黄河幼儿园 257000

一、家园共育与黄河文化研学的价值耦合

(一)理念同源:共同指向幼儿的全面发展

家园共育与黄河文化研学在根本理念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均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黄河文化研学不仅注重知识的传递,更强调通过文化感知、情感体验与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审美能力与社会情感。家园共育则通过家庭与幼儿园的协同,为幼儿提供更加连贯和一致的教育环境,共同支持其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维度的发展。这种理念上的契合,使得黄河文化研学能够在家园协同的框架下,更加系统、深入地融入幼儿教育过程,实现文化传承与个体成长的双重使命。

(二)内容互补:拓展文化体验的时空维度

家庭与幼儿园在黄河文化研学中分别承担不同层次的教育功能。幼儿园提供系统化、结构化的文化启蒙,例如通过集体活动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黄河的历史与传说;家庭则往往以非正式、生活化的方式延伸这一学习过程,如讲述与黄河相关的家族故事或地域文化记忆。这种内容上的衔接与互补,打破了教育场景的界限,使文化体验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至日常生活,为幼儿提供了更加丰富、多维的学习经历。

(三)角色共构:重塑家长与教师的合作身份

在家园共育视角下,家长与教师的关系从传统的“配合者”与“主导者”逐渐转变为“合作者”与“共建者”。在黄河文化研学中,家长不再仅仅是活动的参与者,而是成为文化资源的提供者、活动设计的建议者甚至部分内容的实施者。教师则更多扮演专业引导与统筹协调的角色,确保研学活动既符合教育规律,又充分吸纳家庭的智慧与资源。这种角色的重新建构,增强了双方的互信与合作,为黄河文化研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支持基础。

二、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园黄河文化研学实践的协同路径构建

(一)前置性参与:协同策划与资源共建

前置性参与是研学的基础,核心是研学启动前推动家长与教师共同策划方案、整合资源,确保活动符合教育规律且贴合家庭需求。教师凭借专业经验把握活动科学性,家长则可依托不同背景提供独特资源,如黄河沿岸家长熟悉民俗、相关从业者能提供科普支持。前置策划能让家长提前了解活动目标与流程,减少后续参与困惑,增强认同感;资源共建整合幼儿园专业能力与家庭社会资源,形成合力,解决单一资源导致的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浅薄问题。例如,我们可组建“家园黄河文化研学策划小组”,成员包括教师与家长代表(通过自愿报名+班级推荐选择,涵盖黄河沿岸、文化相关行业家长),召开线上+线下策划会。教师先分享幼儿年龄特点与研学设计原则(如 4-5 岁幼儿侧重感官体验),提出“黄河生态小探索”、“黄河民俗小体验”等初步方向;再引导家长结合资源提建议,如黄河沿岸家长建议加入民俗手作,生态行业家长建议设计植物观察任务。资源整合上,教师负责联系黄河湿地公园、准备观察手册与安全装备;家长负责补充资源,如摄影家长记录活动、书法家长制作主题标语、黄河沿岸家长准备民俗教具。最后结合讨论制定详细方案,明确时间、地点、流程与家园分工,为研学奠定基础。

(二)过程性融合:协同实施与深度体验

过程性融合是研学核心,强调实施中家长与教师通过明确分工、实时互动、动态调整,引导幼儿深度体验,避免“走马观花”。幼儿文化认知需“体验—互动—思考”逐步形成,教师能设计阶梯式任务梳理认知逻辑,家长更了解幼儿个性,可提供个性化支持。通过“教师主导+家长辅助”、“家长分享+教师补充”模式,让幼儿获得专业引导与情感支持,增强体验安全性与投入度;同时家园可实时调整方案,如延长幼儿感兴趣的体验时间、疏导负面情绪,提升体验深度。以“黄河生态小探索”为例,采用“分组协同”开展:将幼儿分为 5-6 人一组,每组 1 名教师+2 名家长。教师负责讲解黄河生态知识(如植物名称、鸟类习性)、设计“寻找 3 种黄河边植物并记录”的任务;家长负责维持秩序、关注幼儿安全与情绪、指导幼儿记录。体验环节中,第一站芦苇荡,教师讲解芦苇防水土流失的作用,家长补充“芦苇编篮子”的生活经验;第二站观鸟台,教师用望远镜讲解鸟类习性,家长协助幼儿用简易望远镜观察并描述特征。互动环节设计“黄河生态小问答”,教师提问,家长引导幼儿讨论,教师补充总结。若幼儿对观鸟兴趣浓厚,可共同延长时间,家长协助拍摄、查阅手册确认鸟类名称,让幼儿兴趣充分满足。

(三)延展性升华:协同反思与价值延伸

延展性升华是研学的收尾与深化,通过家园共同反思效果、延伸内容,让研学价值融入日常生活,避免效果消退。幼儿文化认知需长期巩固,单一研学难以内化,协同反思可让教师从专业角度分析活动不足,家长分享幼儿活动后变化,共同明确改进方向;价值延伸通过设计家园联动活动,如幼儿园主题展览、家庭民俗体验,形成“研学—反思—延伸”闭环,深化幼儿文化认知,同时强化家园协同,推动文化教育可持续开展。例如,在“黄河民俗小体验”研学后,可以分两步开展延展性工作:第一步协同反思,组织线上家园会,教师分享活动情况、展示幼儿手工作品与照片,邀请家长分享幼儿变化(如主动讲黄河故事)、提出建议(如增加亲子民俗游戏),共同讨论“幼儿对民俗故事理解浅”的问题,确定“研学前发放故事手册”的改进方向。第二步价值延伸,设计“家园联动黄河民俗周”:幼儿园中,教师带领幼儿布置“黄河民俗小展厅”,让幼儿担任“讲解员”;家庭中,教师提供“任务卡”,建议亲子学唱黄河童谣、制作民俗装饰、听长辈讲黄河故事。同时建立“黄河文化成长档案”,家校共同记录幼儿延伸成果(视频、照片、录音),定期在班级群分享,让黄河文化融入幼儿成长。

结语

家园共育与黄河文化研学的协同发展,为幼儿园文化教育实践开辟了新路径。两者在理念、内容、角色层面的价值耦合,让文化传承与幼儿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而前置性参与、过程性融合、延展性升华的协同路径,则为家园合作开展黄河文化研学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从各自为战的教育者转变为协同合作的伙伴,幼儿则在多元的文化体验中,逐步建立对黄河文化的情感认同。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家园协同的长效机制,结合地域文化特色优化活动设计,让黄河文化真正融入幼儿成长,为幼儿文化启蒙注入持久动力。

备注:本文系东营市 2025 年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文化基于“文化传承+幼儿教育”创新路径在农村幼儿园研学实践研究》(DYSK (2025)第 814 号)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吴芳.构建和谐家园关系,发展完美教育形态[J].家教世界,2020,(30):49-50.

[2]徐嫣.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实践的优化路径研究[J].家长,2023,(18):111-113.

[3]司肖洁.家园共育视域下幼儿园课程融合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2025,(04):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