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信息科技学习兴趣的培养对策
张桂庆
盐山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 河北沧州 061300
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科技素养已成为中学生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然而,如何通过创新教学策略,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科技学习兴趣,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情境化任务设计、分层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等方面,探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对策,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形成主动探索、乐于创新的学习态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中学生信息科技学习兴趣培养的意义
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中学生信息科技学习兴趣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信息科技作为当代社会的核心驱动力,其知识体系和应用场景已渗透至各行各业,激发学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数字化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信息科技产生内在动力时,学习过程会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这种转变不仅能提升算法思维、编程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能培养他们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精神。在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关键期,信息科技学习能够锻炼逻辑思维和系统性思考能力,这些能力将成为他们应对复杂挑战的重要基础。从社会层面看,培养信息科技兴趣有助于储备未来人才,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输送新鲜血液,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同时,兴趣培养还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技术伦理,在数字化浪潮中保持理性判断,成为兼具技术素养和人文关怀的数字公民。这种教育投入既关乎个人成长轨迹,也影响着社会技术进步的方向与质量。
二、中学生信息科技学习兴趣的培养对策
1.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锻炼自己和提升自己的技能。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可以从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亲切,使学生们更容易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具体的实际应用场景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问题也需要学生的参与与支持,让学生们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互动与交流,合作与竞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信息科技课堂中,教师以“智能家居系统设计”为主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伊始,教师播放未来家居生活短片,展示语音控制灯光、自动调节室温等场景,引发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好奇。随后,学生分组担任“家居设计师”,利用开源硬件搭建简易模型,用图形化编程实现传感器与电器的联动。当学生成功用声音指令点亮LED 灯模拟智能台灯时,教室响起阵阵欢呼。教师适时引入“条件判断”“变量控制”等编程概念,将抽象知识融入具象任务。最后拓展讨论技术背后的隐私保护问题,学生争相发表观点。这种真实问题导向的沉浸式学习,既锻炼了计算思维,又让技术学习充满成就感和探索欲。
2. 开展任务驱动,激励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在中学生培养信息技术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任务驱动性的在教学课堂上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的学习需要学生去不断的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好的进行掌握。而且教师制定一些有趣的任务鼓励学生进行参与,让学生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乐趣,让自己不仅学习到知识,还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在信息科技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任务,驱动学生做到主动参与,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初中信息科技课堂上,教师设计了一个贴近生活的任务——“智能校园垃圾分类系统”。首先,教师展示校园垃圾管理现状,提出问题:“如何用信息技术优化垃圾分类?”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初步方案。接着,教师引入编程基础知识,指导学生使用图形化编程工具(如Scratch 或Mind+)设计一个简易的垃圾分类识别程序,结合传感器模拟垃圾识别过程。任务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问题、设计算法、调试程序,并最终展示成果。教师设置“最佳创意奖”“最佳功能奖”等激励措施,鼓励学生优化方案。通过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编程逻辑,还体验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学习兴趣自然增强。
3. 实施分层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时好分层教学,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信息基础的知识是不一样的,因此,表现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去分析学生的兴趣特点和个性能力差异等,然后再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 例如,在初中Python 编程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基础差异设计分层任务:基础组完成“温度转换器”程序,掌握输入输出和数据类型;进阶组挑战“简易计算器”,要求加入异常处理;拓展组尝试“成绩分析系统”,需使用列表和循环统计平均分。课堂采用“任务卡”形式,学生自主选择难度,教师巡回指导,适时提供个性化点拨。同时设立“升级挑战”机制,鼓励基础组学生完成后尝试更高阶任务。课后展示环节,各层次学生均能分享成果,获得成就感。这种分层模式既保障基础薄弱学生的信心,又给予能力突出者发展空间,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适合的挑战中提升兴趣与能力。
结语:
总之,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科技学习兴趣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贴近生活的任务情境、个性化的分层指导、实践性的项目体验以及激励性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受到信息科技的实用价值和创新乐趣,才能形成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信息素养,适应未来智能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如华.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研究[J].名师在线,2024,(31):44-46.
[2]潘红卫.信息科技教学中如何运用项目式学习模式[J].初中生辅导,2024,(28):58-60.
[3]耿佳峰.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优化情境导入的应用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4,(28):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