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表现素养的内涵及其在高中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定位
丁明霞 姚秀杰
山东日照 262300 1 山东省五莲县教育事业发展中心2 山东省五莲县第一中学
一、引言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艺术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愈发重要。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提升学生审美水平、丰富精神世界的使命。艺术表现素养作为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应具备的关键素养,对其深入理解音乐、表达情感以及实现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高中阶段是学生审美观念形成和艺术素养提升的重要时期,研究艺术表现素养的内涵及其在高中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定位,有助于明确音乐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推动高中音乐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艺术表现素养的内涵解析
1.音乐感知与理解能力
艺术表现素养首要体现在对音乐的感知与领悟方面。学生需要拥有良好的听觉感知力,能够清晰分辨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基本元素。就像学习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课《梁祝》时,学生通过聆听,能感受到小提琴和大提琴相互交织的旋律,辨别出旋律的高低起伏;察觉到不同段落节奏的快慢变化,比如爱情主题节奏舒缓,抗婚情节节奏加快;体会到和声变化为音乐情感营造的氛围;区分出小提琴音色的清亮细腻与大提琴音色的低沉浑厚。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音乐所传递的情感、营造的意境以及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聆听《梁祝》的旋律节奏中感受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
2.情感表达与演绎能力
艺术表现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将对音乐的理解转化为情感表达与演绎。在演唱或演奏音乐作品时,学生要融入自身情感,通过声音的强弱、快慢、虚实等变化,生动展现作品的情感内涵。如花城版教材中的民歌演唱单元中的歌曲《槐花几时开》,学生演唱作品时,需运用明亮、高亢的声音,配合悠长的气息控制,将西南民歌中悠扬、含蓄的情感表达出来;又如演奏教材中所选用的具有浓郁的中国色彩和田园风味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根据乐谱的表情记号,学生通过手指触键的力度变化,演绎出音乐的强弱对比,传递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情感。
3.音乐创作与创新能力
具备艺术表现素养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音乐创作与创新探索能力。这并非要求学生产出专业级音乐作品,而是鼓励其在掌握音乐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尝试音乐元素的组合、改编与创作。如在花城版教材音乐创作实践环节中,我们先抛砖引玉鉴赏、分析管弦乐作品《红旗颂》,让学生对主题素材以及素材改编的主题旋律有所对比、有所了解,再给学生特定主题为依托,运用所学节奏型与旋律发展技巧,创作简短旋律;或对音乐编创教材中内蒙古民歌《天鹅》与其改编歌词后的《鸿雁》进行对比分析,融入了时代特色与个人情感的新作品让旋律鲜活了起来,在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深化对音乐的理解与运用。
4.跨学科整合与协作表现能力
在跨学科教育理念盛行的当下,艺术表现素养还体现在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协作中。以花城版教材为例,在《音乐与文学》单元,学生可探究诗歌朗诵《水调歌头》与音乐节奏的韵律契合点,分析古诗平仄与音乐节拍的内在联系;在《音乐与美术》模块中,尝试分析德彪西《海上—从黎明到中午》,用绘画语言连接表现音乐色彩,以线条疏密展现旋律节奏,用色调冷暖对应音乐情感。此类跨学科实践不仅加深学生对音乐元素的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其多元思维。此外,在班级音乐剧创编活动中,学生需与编剧、舞美、表演等团队协作,通过跨领域沟通将音乐表现力融入整体艺术创作,这种协作呈现能力成为新时代艺术素养的重要延伸。
三、艺术表现素养在高中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定位
1.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艺术表现素养的培育有助于显著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准。通过对音乐基本元素的敏锐捕捉、对音乐情感的精准把握与表达,学生逐步形成对音乐美的鉴别与欣赏能力。在花城版教材《西方古典音乐鉴赏》单元学习时,学生在接触莫扎特、贝多芬等经典作品的过程中,于艺术审美感知素养的培养浸润下,领略莫扎特音乐的雅致、纯净之美,体会贝多芬作品蕴含的磅礴情感与英雄气魄。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能够从更专业维度评判音乐作品,提升审美境界,形成独特的音乐表现认知,使音乐审美不再停留于表面悦耳,而是深入理解音乐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大方得体地表达对音乐的理解,自如自信地演奏、演唱要想表达的音乐。
2.促进音乐文化传承与交流
在高中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教材中精选众多不同地域、民族和时代的音乐作品,包含中国各民族民歌、戏曲,西方古典音乐以及现代流行音乐等。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时,通过感知、演绎与创作,深入了解不同音乐文化的特色与内涵。例如在学习花城版教材中的京剧选段《大炮三声如雷霆》时,学生通过唱腔模仿、身段学习,感受京剧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京剧文化传承的有生力量。同时,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与展现,促进了不同音乐文化间的交融互通,拓宽了自身文化视野。
3.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艺术表现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音乐学习和表现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得到锻炼。聆听音乐时,需要集中注意力捕捉音乐细节,锻炼注意力;记忆音乐旋律、歌词,提升记忆力;根据音乐展开想象,丰富想象力。此外,参与音乐表演活动,如合唱、合奏等,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学会与他人配合,共同完成音乐作品的演绎。在音乐创作环节,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4.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与精神世界
音乐是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艺术表现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感受和表现音乐作品中的喜怒哀乐,学生得以宣泄情绪、理解他人情感,增强情感共鸣能力。在花城版教材《音乐与生活》单元的情感之声模块学习中,学生从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中体会多样情感,丰富自身情感世界。同时,音乐中传递的积极情感与美好意境,给予学生精神慰藉与激励,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让学生在面对生活困境时,能从音乐中汲取力量,保持乐观心态。
四、结论
艺术表现素养涵盖音乐感知与理解、情感表达与演绎、音乐创作与创新,以及跨学科整合与协作表现等核心要素,其内涵丰富且具有层次性。在高中音乐教育中,艺术表现素养具有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促进音乐文化传承与交流、培养综合素养以及丰富情感体验与精神世界等重要价值。基于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教学实践,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实现其价值定位。高中音乐教育应重视艺术表现素养的培养,优化教学策略与方法,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好推动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杭峰,王志军.浅谈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理解”与“艺术表现”[J].北方音乐,2020(1):246-247.
[2]陶思源.高校音乐教育对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素养的影响[J].喜剧世界(中旬刊),2023(10):168-170.本文系日照市社会科学专项研究课题“基于艺术表现素养的高中音乐教学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ZX202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