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42天复查别偷懒!这6项检查关系你一辈子的健康
余欣
成都市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 610100
刚经历过生产的妈妈们,往往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嗷嗷待哺的宝宝身上,对自己的身体变化却有些忽略。不少人觉得“生完孩子就万事大吉”,产后 42 天的复查能省则省,或者干脆觉得“没不舒服就不用去”。作为妇产科医生,每次遇到这样的产妇都既着急又心疼——产后 42 天复查可不是“走过场”,它是女性产后身体恢复的“关键体检”,关系到未来几十年的健康。今天就来说说,产后复查到底藏着哪些关乎你一辈子健康的重点检查。
一、先搞懂:为什么非要在“42 天”复查?
从怀孕到分娩,女性的身体会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子宫从鸡蛋大小膨胀到能容纳胎儿,盆底肌被长期牵拉变薄变松,激素水平像坐过山车一样剧烈波动,甚至骨骼、血液循环都发生了适应性改变。而产后 42 天左右,正是身体从“孕期状态”向“非孕期状态”过渡的关键节点——医学上把这个阶段称为“产褥期”,也是多数器官恢复的“黄金窗口期”。
这个时候复查,能及时发现子宫复旧不良、盆底肌损伤等“隐性问题”,也能通过专业评估给出恢复建议。很多产后不适,刚开始可能不明显,但拖到后期可能发展成慢性疾病,治疗起来更麻烦。我曾遇到一位产妇,产后没做复查,半年后出现严重的压力性尿失禁,跑跳时都会漏尿,才来就诊,此时盆底肌损伤已经比较严重,康复训练的周期比产后 42 天就干预要多花一倍时间。所以,别觉得“没感觉就没事”,复查是为你的健康“打补丁”,越早越好。
二、这 6 项检查,一项都不能少
产后 42 天的复查项目并非“千人一面”,医生会根据你的分娩方式、孕期是否有并发症等调整,但核心的 6 项检查,对每个产妇都至关重要。
1.妇科检查:摸清子宫“复位”情况
妇科检查是产后复查的“重头戏”,主要看子宫、宫颈、阴道的恢复状态。医生会通过触诊判断子宫大小是否恢复到孕前水平(正常产后 42 天子宫约如鸡蛋大小,位于盆腔内),如果子宫仍偏大、质地偏软,可能是“子宫复旧不良”,常见原因是宫腔内有残留的胎盘或胎膜组织,或者子宫收缩乏力。
同时,医生会用窥器检查宫颈是否有裂伤、炎症,阴道黏膜是否恢复正常。顺产的妈妈如果有会阴侧切或撕裂,还要重点检查伤口愈合情况,看是否有红肿、硬结、排线反应。我遇到过一位顺产妈妈,自己觉得侧切伤口“不疼了”,但检查时发现伤口皮下有一个小血肿,及时处理后避免了感染化脓。这里提醒一句:如果产后有持续的阴道出血、分泌物有臭味,一定要在复查时主动告诉医生。
2.盆底肌功能评估:预防“中年漏尿”的关键
盆底肌就像一张“吊床”,托着子宫、膀胱、直肠等盆腔器官。怀孕时,胎儿的重量会持续压迫盆底肌;顺产时,盆底肌会被过度拉伸甚至撕裂;即使是剖宫产,孕期激素变化也会让盆底肌松弛。这些都会导致盆底肌功能下降,表现为“控尿能力减弱”——比如咳嗽、打喷嚏、抱孩子时漏尿,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
盆底肌评估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指检评估”,医生通过手指触摸判断盆底肌的收缩力度、对称性;二是“盆底肌电生理评估”,通过仪器检测盆底肌的肌电活动,更精准地判断损伤程度。很多妈妈觉得“漏尿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数据显示,产后未做盆底肌康复的女性,到 40 岁后出现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的概率是做过康复的 3 倍。如果评估发现盆底肌肌力不足(通常低于 3 级),医生会建议做盆底肌康复训练(如凯格尔运动、生物反馈治疗),别觉得“麻烦”,产后半年内是盆底肌修复的“黄金期”,错过这个阶段,恢复难度会大大增加。
3.腹部切口/会阴伤口检查:避免“隐性愈合不良”
剖宫产的妈妈要重点查腹部切口,顺产有侧切或撕裂的妈妈要查会阴伤口,这两类伤口都可能出现“表面愈合但深层有问题”的情况。
对于剖宫产切口,医生会看切口是否有红肿、渗液、瘢痕增生,按压时是否有疼痛或硬结——有些产妇会出现“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表现为经期切口处疼痛、鼓包,这是因为手术时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在切口处,需要早期发现处理。
会阴伤口则要注意是否有“假性愈合”:表面皮肤长好了,但皮下组织有缺损或感染,摸起来软软的,按压有疼痛感。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医生会及时切开引流,避免炎症扩散。另外,顺产妈妈如果有会阴撕裂,还要检查肛门括约肌的恢复情况,防止出现大便失禁。
4.血常规+尿常规:排查“产后贫血”和“尿路感染”
怀孕和分娩会让女性流失大量血液,产后贫血的发生率很高;同时,产后恶露期间,女性尿道短、距离阴道口近,容易发生尿路感染。这两项常规检查能快速发现这些问题。
血常规主要看“血红蛋白”指标:正常成年女性血红蛋白为 110-150g/L ,产后如果低于 100g/L ,就属于产后贫血,可能导致头晕、乏力、乳汁分泌不足,需要通过补铁或调整饮食改善。我曾遇到一位产妇,产后总觉得没力气、喂不动奶,查血常规发现血红蛋白只有 85g/L ,补铁 2 周后症状明显好转。
尿常规则看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增多:如果白细胞超标,可能是尿路感染,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哺乳期安全的抗生素治疗,别因为“怕影响喂奶”而硬扛,否则可能发展成肾盂肾炎,更影响健康。
5.血压+血糖复查:盯紧“孕期异常”的后续
如果孕期有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产后 42 天的血压、血糖复查必须重视——这两类问题不是“生完就消失”,有些会持续发展成慢性高血压、2 型糖尿病。
即使孕期血压、血糖正常,产后也要复查:产后激素变化、情绪波动、睡眠不足,都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而产后进补过多高糖、高脂食物,也可能让血糖出现波动。复查时如果发现血压持续 ⩾140/ 90mmHg,或空腹血糖 gtrsim7.0mmol/L ,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及时干预,避免长期损害心、肾等器官。
6.乳房检查:保障“哺乳安全”,远离乳腺炎
母乳喂养的妈妈,乳房健康直接关系到宝宝的“口粮”安全。乳房检查主要看乳腺是否有红肿、硬结、肿块,乳头是否有皲裂、内陷,同时评估乳汁分泌情况。
很多妈妈会出现“堵奶”(乳腺管堵塞),表现为乳房胀痛、局部有硬块,如果不及时疏通,容易引发急性乳腺炎,出现发热、乳房剧痛,甚至需要手术引流。医生会教你正确的通乳手法、哺乳姿势,比如让宝宝含住“乳晕+乳头”而非只含乳头,减少乳头皲裂的风险;如果已经有堵奶,会建议用热敷、按摩等方式疏通,必要时推荐专业通乳师。另外,如果妈妈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哺乳,医生也会指导科学的回奶方法,避免因“硬憋”导致乳房胀痛或乳腺炎。
三、复查前后,这些细节要注意
除了做好 6 项检查,复查前后的一些小细节也能让复查更高效、更准确:
复查时间:产后 42-56 天之间都可以,但尽量不要超过 60 天,越早发现问题越容易处理。
准备工作:复查当天穿宽松、易穿脱的衣服;如果有阴道出血,带好卫生巾;可以提前把想问的问题写下来(比如“漏尿怎么改善”“哺乳期怎么补钙”),避免复查时遗漏。
陪同人员:建议让家人陪同,既能帮忙照顾宝宝(很多医院会同时给宝宝做 42 天体检),也能在你紧张时给点支持。
后续跟进:如果检查发现问题,比如盆底肌损伤、贫血等,一定要按医生的建议做康复训练或治疗,定期复查效果,别“半途而废”。
四、最后想说:爱宝宝,更要爱自己
产后妈妈总习惯把“宝宝第一”挂在嘴边,但请记住:只有你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照顾宝宝。产后 42 天复查不是“任务”,而是对自己身体的“负责”——它能帮你及时修复生产带来的损伤,预防未来的健康隐患,让你在妈妈这个新角色里,既温暖又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