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中学物理课堂的策略研究
宋洋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 11014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力量源泉。在中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爱国主义深刻植入学生的思想中,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认同感,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在教育领域如何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通常会选择特定学科作为载体,比如语文、政治、历史等文科,其实学生的教育是全方位,潜移默化的,物理这一学科也可以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大纲对此也有核心素养的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高中物理课堂可以成为物理教学和育德教育间的桥梁,让学科教学和育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衔接、有机结合。具体的实施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物理课堂
提到物理大家想到的都是牛顿、爱因斯坦等外国科学家,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墨经》中关于力的定义:“力,刑之所以奋也”与现代物理学中对“力”的定义基本一致;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白无误地说明了磁偏角是向东的(较西方国家早400多年);我国古代早阿基米德200年发现杠杆原理。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先贤在物理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利于学生提升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物理课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还具有传承中华文化的价值。文化传承的前提是了解,虽然学生们在历史、语文等人文学科中也会了解到相关的传统风俗习惯等内容,但物理课可以分析这些风俗习惯背后的物理原理,让书面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易于理解。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例如历史悠久的“孔明灯”,古代大多用于军事, 后来渐渐转变为人们在节日里祈福的一种方式,大家亲手写下美好愿望,将其放飞到夜空中,祈愿五谷丰登、幸福美满。学生在了解这一传统习俗的同时往往会产生一些好奇,“孔明灯”为什么会升空,怎么做能让“孔明灯”顺利升空等等。物理课能够解答这些问题,并且还可以指导他们做出符合物理学原理的高水平“孔明灯”。
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衍生中,蕴含着数量庞大的有趣而又新奇的内容,这些内容其实也与物理学方面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讲解“力的受力分析”这一内容时,如何让学生对这一相对抽象的知识有着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呢,其实传统文化的内容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比如通过给学生引入山西的悬空寺,或者磐锤峰等等,其实这样的传统文化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在讲解机械运动时,中国古代的很多神奇的建筑或者发明,都能够引入课堂教学中,比如古代的水车,让学生通过水车的水平或者图片,去探究水车工作的原理。如果把这些既是传统文化的内容,又是物理学知识的内容,有效地引入课堂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程度,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利用互动式实践教学为物理课堂赋能
很多学校在假期或者节日会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这些公益场所承载了地方的历史印记,科技成果,其实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契机。互动式教学特点是首先提出问题,再进行分享和讨论教学,是在教与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特征的教学过程。在参观场馆时,运用互动式教学,即实物资源、历史遗迹资源能够为教学提供实践教学的空间场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能够创设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和有效的交流互动,进行学生的实践感悟和教师教学引导。例如,鱼洗是古代先秦时期已开始普遍使用的盥洗用具,如果用手有节奏地来回摩擦鱼洗两侧的手柄,水面会逐渐泛起波纹,随后溅起水珠。洗鱼洗的喷水现象中包含了水波叠加、干涉和共振等丰富的物理原理,可以与高中物理中“波的干涉”部分的知识点链接起来。
编钟是中国古代大型乐器,最早可追溯到西周, 大小不同的青铜钟依次悬挂在巨大的钟架上,当丁字形木锤敲打不同的钟体时,发出音调不同的悦耳声音,从而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编钟发声的原理与中学物理中的声学部分知识紧密相关,编钟的音调和音量取决于钟体的大小,钟体小音调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低,音量也大。
游乐场中的物理知识也随处可见,比如激流勇进,其游船和流水也是被机械提升至各个不同的制高点,然后借助重力作用,沿水道顺势而下,将重力势能转换成游船和流水下行的动能,从而以较高的速度冲入低谷中的水道,在船头和两侧激起白色浪花,给人以无穷的乐趣和凉爽的感觉。天地双雄亦称太空梭、垂直极限或跳楼机等,比过山车更加惊险刺激。当人们坐在天地双雄的座椅上,以2~4g的加速度在2秒左右的时间内快速上升到20~30层楼高的塔顶时,会有超重感。当座椅载着人们以接近1g的加速度下降时,人们又会有失重感。天地双雄急速的升降运动,使人们初步体验了宇航员乘坐火箭升空和乘坐返回舱返回地面时经受的超重与失重。飞跃地平线为球幕裸眼3D效果,学生借助科技手段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其中包含了光学,运动学知识,视觉震撼力极大,出来的人都非常好奇怎样达到这种效果,此时就需要物理知识的补给。
三、沉浸式体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沉浸式体验教学,就是将课堂教学与虚拟教学资源相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这种复合型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技术条件创设或真实或虚拟的教育教学情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沉浸式体验,突出学习者的核心的主体的地位,引发深度联想,引起思考。
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进行3D数字化、智能化展现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身临其境的体验未知领域的神奇,这样的影像资源已经很丰富了,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加以利用,对接课堂教学,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加深学生的体验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学校是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也是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国家教育目的为导向,为培养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公民服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在物理教学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想当然的事情。必须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而不是为了融合而融合,如果没有策略,不考虑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会有较好的融合效果。要立足于课堂,对学生进行多种素质的综合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落实教育实践环节里树人的教育原则。
参考文献:
[1]夏波《在物理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探讨》,《物理之友》2020年第1期。
[2]虎有泽、尹伟先、云中、马晓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3]王小兵,吴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0(3).
[4]孙利元.《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7):48-49.
宋洋 ,女,1983.4,汉,辽宁省沈阳市,研究生,中教一级,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课程与教学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科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