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城市社区党建品牌创建困境及现实路径研究

作者

王佳

中共临淄区委党校 山东淄博 255400

一、城市社区党建品牌创建的实践样态

(一)单一品牌模式

在当前城市基层党建实践中,单一品牌模式已成为最为普遍的一种形态。其本质是对社区在长期党建探索中形成的特色成果加以凝练升华,并以此作为推动城市社区党建深入发展的有效抓手[1]。这一模式强调将党的组织根植于社区肌理之中,不仅重视社区范围内的组织体系建设,还在空间布局上实现横向延展与纵向贯通,从而形成互联互通的党建网络。与“一区一品”或“品牌矩阵”等多品牌路径相比,单一品牌模式承载着基层党组织的创新实践成果,兼具先进性、可复制性与示范性。

(二)“一区一品”模式

近年来,不少城市社区在基层党建中引入“一区一品”模式,通过将党建引领与社区治理成效、居民服务需求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党建品牌体系[2]。该模式强调不同社区之间的差异化发展,统一规划品牌建设方向,但突出“一社区一亮点”,从而使各自的特色工作得以集中呈现。其运行思路是以党建项目制为抓手,分阶段推进:首先,在品牌确立阶段,基层党组织会围绕治理瓶颈、党建重点任务和居民关切问题,采用调研、申报、遴选等程序确定建设项目,最终明确品牌定位;其次,在品牌打造阶段,通过集中资源、优化机制、创新方法等方式,将党建理念落实到治理实践中,充分激发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和组织活力。

(三)“品牌矩阵”模式

“品牌矩阵”模式的核心思路,是由街道党委统筹创建一个具有统领性的党建主品牌,并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功能整合及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使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社区治理的各环节与全过程[3]。在此框架下,各社区依托自身条件、居民诉求和固有特色,培育独具辨识度的子品牌,形成主品牌统筹、子品牌互补的“一主多辅”格局。该模式的价值在于,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与优化,将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把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城市社区党建品牌创建的的困境

(一)品牌定位“模糊化”

一些社区在启动品牌创建时,对党建品牌的内涵、价值、目标及作用缺乏全面认知,往往没有形成明确的战略定位。这种认识上的模糊,使得品牌建设容易陷入形式化,出现照搬照抄、缺乏创新的现象,难以真正推动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在个别地区,党建品牌的创建甚至被视为上级布置的任务或考核指标,从而偏离了其本应承担的引领与创新功能,削弱了对党建工作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二)品牌宣传“同质化”

有效的品牌宣传应当能够体现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理念,讲好社区党建的故事,使党员和群众在情感上形成共鸣,从而推动品牌形象与目标群体的深度关联。然而,从现实情况看,不少社区的党建品牌宣传存在明显的雷同化趋势,表现为内容单一、模式固化,宣传方案和流程高度相似,经验总结与品牌特色的关联度不高。这种缺乏个性化的宣传方式,使品牌建设脱离了基层实际,也削弱了党员与居民的参与感与认同度,难以形成持续的影响力和辐射效应。

(三)品牌运营“机械化”

科学的运营体系不仅能够突出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还能精准发现薄弱环节和突破口,使品牌成果真正融入制度化建设,形成可持续的运作机制。然而,在现实中,一些社区在品牌运营中存在敷衍应付、畏难避责或缺乏方法等问题,未能将运营工作与实际党建任务有效衔接,甚至让品牌建设沦为额外的“负担”,削弱了其推动基层治理的应有作用。

(四)品牌维护“短期化”

在现实中,不少地方在品牌创建完成后缺乏后续维护与管理,往往出现“建而不用”或“建而不管”的情况。事实上,基层党建是一项不断发展和动态更新的工作,其品牌作为具体化的载体,也需要持续优化、与时俱进。若仅重视创建环节而忽视长效维护,不仅会使品牌失去生命力,还会削弱其对基层党建长远发展的支撑作用,使其难以发挥持久影响。

三、城市社区党建品牌创建的现实路径

(一)明确党建品牌的功能定位

城市社区党建品牌要想避免“重形式、轻实效”的困境,首要任务是明确其功能定位。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抓手,党建品牌应围绕党员与组织管理、社会动员与凝聚、基层治理引领三大核心职能,确立政治引领、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价值目标。其根本目的在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党群关系,夯实执政基础,并通过增强组织凝聚力与协调力,为社区治理注入持续动能。品牌建设必须突出政治性,坚持党的领导贯穿治理全过程;注重回应性,把党员和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把握规律性,在遵循基层党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推动全覆盖、精细化和信息化建设。唯有如此,党建品牌才能真正融入治理实践,凝聚人心、服务中心工作,并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二)党建品牌带动党建整体效应

党建品牌的价值,不仅在于自身形象塑造,更在于推动基层党建整体效能的提升。其关键是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激活全链条的组织体系,让党员真正发挥主体作用。面对城市结构与社会形态的深刻变迁,党建品牌应成为统筹各类组织与群体参与治理的枢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与引领力。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纵向打通市、区、街道、社区的四级联动机制,确保上下贯通、协同有序;同时横向整合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构建“大党建”格局。通过品牌平台实现信息、阵地、文化与服务的共享联动,既能化解治理难题,也能为现代化城市社区建设提供持续的组织保障。

(三)推动党建品牌持续升级更新

党建品牌的建设应紧密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实现与城市治理和人民需求的深度融合。作为基层党建的核心载体,品牌不仅是服务群众和推动治理的平台,更需根据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更新,确保其生命力和实效性。党建品牌的持续升级体现了组织功能的转型,是跳出传统党建局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通过提升党员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担当,党建品牌有效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双向促进,形成互补共进的良性循环。为保障品牌的长期运行,应构建完善的制度和技术支持体系,使其能够灵活应对不同年度的工作重点,延长品牌生命周期,提升基层党建质量和治理效能。

参考文献

[1]吴芬芬,许向阳,姜文. 基于“党建+专业”双驱动的党建品牌创建探究——以深职大“红色文创社区”为例[J].大学,2023,(S1):128-130.

[2]戴志盛,范璐,刘丽. “美溧生态·惠万家红”党建品牌构建与实施[J].创新世界周刊,2024,(02):68-70.

[3]刘舒. 城市社区党建品牌创建的“形式化”困境及其治理[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5,(03):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