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政治监督精准化的制度逻辑与实施路径
刘骕
陕西古建园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100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国有企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工程类国有企业,承担着大量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如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工程开发等。其运营状况不仅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更对社会稳定和国家战略实施有着深远意义。然而,随着市场环境日益复杂、改革任务不断深化,工程类国有企业面临诸多新挑战,政治监督作为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其精准化程度亟待提升。深入探究其制度逻辑与实施路径,对于强化企业管理、防范各类风险、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企政治监督精准化的制度逻辑
(一)理论基础:政治监督精准化的逻辑起点
国企政治监督精准化的制度逻辑根植于多重理论体系的融合与支撑。马克思主义监督理论为其提供了根本遵循,强调监督是权力运行的内在要求,是防止权力异化的重要手段。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核心载体,其权力来源于人民,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而精准化的监督模式正是确保权力规范运行的有效方式。
现代治理理论为政治监督精准化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该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治理过程精细化和治理手段科学化,要求国企政治监督打破传统的 “粗放式” 模式,通过明确监督主体、细化监督内容、优化监督流程,实现治理效能的提升。此外,委托 - 代理理论也揭示了国企政治监督的必要性,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的问题。在工程类国企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如在项目招投标、物资采购等环节,容易出现代理方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国有资产所有者利益的情况。精准化监督能够降低代理成本,保障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利益。
(二)内在机理:权力制约与责任传导的精准化
国企政治监督精准化的内在机理体现为权力制约的精准化和责任传导的精准化。在权力制约方面,精准化监督要求对国企内部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进行科学分解,明确各权力主体的职责边界,通过 “精准画像” 识别权力运行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实现对权力的全程跟踪和动态监督。例如,例如,在重大工程投资决策时,要详细列出决策流程中的各个关键节点,明确每个节点的权力范围与监督重点;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针对工程类专业人才选拔,要建立权力运行清单,明确监督的关键内容与检查频次,确保权力在公开、公正的环境中行使。
责任传导的精准化是确保监督实效的关键。精准化监督通过建立 “责任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将监督责任层层分解到具体岗位和个人,形成 “监督 - 反馈 - 整改 - 问责” 的闭环机制。通过精准识别责任主体、精准界定责任范围、精准实施责任追究,避免责任虚化、泛化,确保监督发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整改,形成 “失责必问、问责必严” 的鲜明导向。
(三)价值导向:服务国企改革发展与国家战略
国企政治监督精准化的价值导向始终围绕服务国企改革发展和国家战略展开。一方面,精准化监督通过聚焦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如混合所有制改革、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等,及时发现和纠正改革过程中的偏差,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另一方面,精准化监督立足国家战略需求,监督国企在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履职情况,推动国企在落实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中发挥引领作用。
此外,精准化监督还注重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通过精准收集职工诉求、及时解决职工关切的问题,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为国企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这种价值导向既体现了政治监督的政治性,又突出了其服务性,实现了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国企政治监督精准化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精准化监督机制:清单化与常态化结合
建立清单化监督机制是实现政治监督精准化的基础。制定《国企政治监督重点事项清单》,明确监督的核心内容,包括党的建设、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将抽象的监督要求转化为具体的监督指标。例如,在党的建设方面,细化为党组织会议议事规则执行情况、“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程序合规性等具体条目;在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方面,明确监督国企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施工技术研发、推动城市更新、助力乡村振兴基础设施的责任履行情况。
常态化监督机制是确保清单落地的保障。通过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实现监督的全覆盖、无死角。日常监督方面,坚持多措并举,综合运用平时观察、谈心谈话、听取汇报、日常谈话了解、线索处置等方式开展。健全完善“大监督”体系,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加强各类业务条线监督统筹衔接,形成信息沟通、线索移交、措施衔接、成果共享的监督格局。专项监督针对特定领域或时期的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检查,如节假日期间的作风建设监督、重大项目推进中的廉政风险监督等。通过清单化与常态化的有机结合,使政治监督更加精准、高效[2]。
(二)技术赋能:推动监督手段的智能化与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国企政治监督精准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大数据技术能够整合国企内部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人事数据等多维度信息,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模型,自动识别异常数据和潜在风险,实现监督的 “千里眼”“顺风耳” 功能。例如,通过分析采购数据中的价格波动、供应商资质变化等信息,及时发现利益输送的线索;通过对干部个人事项报告数据的比对分析,排查廉洁风险。
(三)能力提升:打造专业化的监督队伍
监督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是实现政治监督精准化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加强监督人员的政治素养培养,通过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国企党建相关政策法规以及企业内部的制度规定,确保监督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提升监督人员的业务能力,开展纪检监察、财务审计、法律合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使其掌握精准化监督的方法和技巧,如风险识别、数据分析、线索处置等。
建立监督人员考核评价机制,将监督精准度、问题整改率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激励监督人员提升工作质量。同时,畅通监督人员的交流渠道,通过跨部门、跨企业挂职锻炼,丰富其工作经验,培养复合型监督人才。此外,还可以聘请外部专家学者、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参与监督工作,弥补内部监督力量的不足,提升监督的专业化水平。
四、结论
国企政治监督精准化是新时代深化国企改革、完善治理的必然要求,其制度逻辑源于马克思主义监督理论、现代治理理论等,内在机理为权力制约与责任传导精准化,价值导向聚焦服务国企改革发展与国家战略。实现此目标,需构建清单化与常态化结合的机制,以信息技术赋能,打造专业队伍,优化环境。精准化监督能提升国企权力运行规范、决策科学和履职有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未来需探索长效机制,完善体系,推动监督更科学精准高效,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方文涛. 把准“三个定位”高标准深化国企政治监督 [J]. 企业文明, 2025, (03): 126-127.
[2]高世勋. 强化监督赋能护航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J]. 国有资产管理, 2025, (01): 47-51.
作者简介:
姓名:刘骕,性别:男,出生日期:1995-,民族:汉,籍贯:,职称:助理政工师,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