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域浅层地下水质量现状及评价
刘彤 杨倩倩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山东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 山东 泰安 271000
引言
地下水是水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中作用关键。浅层地下水因埋藏浅、更新快,与人类活动关联紧密,其质量直接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居民健康。随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工业废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渗漏等,加剧了浅层地下水质量恶化风险。因此,精准掌握区域浅层地下水质量现状并科学评价,对其合理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意义重大。
一、研究区域与方法
(一)研究区域概况
某区域位于特定的地理方位,其地形以某种主要类型为主,气候属于特定的气候类型,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并不均匀。该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多样,包含了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以及城镇建设用地等多种类型。
从地质构造来看,浅层地下水主要储存在特定的含水层中,该含水层有着独特的岩性及结构特征。其补给来源主要包括大气降水的入渗、地表水的侧向补给以及农业灌溉过程中的回渗等多种途径。
(二)研究方法
1.水样采集
在研究区域内,按照网格布点法的基本原理,同时结合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地貌特点以及地下水的径流方向等多种因素,合理设置了若干个采样点。在特定的时间,运用专业的采样设备对浅层地下水水样进行采集,每个采样点都进行多次重复采集,以保证所采集的水样具有良好的代表性。采集到的水样会立刻装入干净的聚乙烯瓶中,并加入相应的保护剂,之后进行低温保存,且尽快送往实验室开展分析工作。
2.水质指标分析
对采集到的水样,进行多项常规水质指标的检测。这些指标包括 pH值、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总硬度、氯化物、硫酸盐、氟化物以及铅、镉、汞等重金属离子。各项指标的检测过程,都严格依照国家相关的标准分析方法进行,以此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3.评价方法选择
采用综合指数法对浅层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这种方法能够综合考量多个水质指标所产生的影响,通过计算综合指数,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地下水的质量状况。在计算过程中,各项指标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而指标的标准值则参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同时,运用聚类分析对采样点进行分类,以此分析不同类别采样点的水质特征以及空间分布规律。
二、浅层地下水质量现状分析
(一)水质指标统计特征
对各项水质指标的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研究区域浅层地下水的 pH 值呈现出一定的酸碱性特征;溶解氧含量在部分区域存在偏低的现象;化学需氧量浓度的变化范围较大,这反映出有机物污染情况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浓度分布不均匀,部分采样点的氨氮和硝酸盐氮浓度超出了《地下水质量标准》III 类标准限值,这表明该区域可能受到了农业面源污染或生活污水的影响;总硬度在部分区域偏高,这与地层岩性中富含碳酸盐矿物有关;氯化物、硫酸盐和氟化物浓度在部分采样点也出现了超标情况,可能与工业废水排放或地质背景有关;
重金属离子含量总体较低,但个别采样点的铅、镉等重金属浓度接近或略超标准限值,需要引起关注。
(二)综合指数评价结果
根据综合指数法的计算结果,研究区域浅层地下水的质量状况并不理想。部分采样点的综合污染指数较高,表明这些区域的浅层地下水受到了中度至重度污染。从空间分布来看,污染较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工业聚集区和城镇周边,这些区域由于工业废水排放量大、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不完善等原因,对浅层地下水造成了较大的污染压力。而在远离人类活动密集区的农业用地和山区,浅层地下水质量相对较好,综合污染指数较低。
(三)聚类分析结果
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域采样点分为若干类。第一类在山区和部分农业区,水质佳,污染物浓度与综合污染指数低,受人类活动干扰小,保持良好自然状态;第二类位于城镇边缘和部分农业灌溉区,水质有一定污染,氨氮、硝酸盐氮和总硬度为主要超标指标,可能与农业面源污染及生活污水排放相关;第三类集中在工业聚集区,水质污染严重,多项指标超标,综合污染指数高,工业废水排放是主因。该结果明确了不同区域水质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三、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某区域浅层地下水质量的系统调查与评价,得出如下结论:该区域浅层地下水质量空间差异明显,部分区域受不同程度污染,主要超标指标有氨氮、硝酸盐氮、总硬度、氯化物、硫酸盐及个别重金属离子等。
综合指数评价显示,工业聚集区和城镇周边污染较重,山区及部分农业区水质较好。聚类分析将采样点分为三类,各类别水质特征与影响因素不同,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及生活污水是导致水质恶化的主因。
本研究为该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后续需针对不同污染区域采取相应治理措施,加强废水治理、优化农业生产方式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浅层地下水质量。
(二)研究展望
尽管本研究对某区域浅层地下水质量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进一步拓展研究时间尺度,开展长期动态监测,深入分析浅层地下水质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预测其未来演变趋势提供数据支持。
加强对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的研究,结合数值模拟手段,深入探讨不同污染源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为精准制定污染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区域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综合考虑水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实现区域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安圣,田德志.阳泉市某畜禽养殖场浅层地下水质量评价及成因分析[J].地质找矿论丛.2025(01):109-115
[2]刘华峰,汪继学.滕州市浅层地下水质量评价与成因分析[J].国土资源.2024(02):15-22
[3]申得有.新疆喀什噶尔河流域浅层地下水环境评价[J].海河水利.2025(03):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