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家校共育背景下初中学困生转化的有效路径

作者

张洁霞

罗定市罗镜镇中学 527229

引言:学困生是初中学段必然会遇到的一类学生群体,学困生在学习上遇到很多问题,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总体学习表现不佳。学困生问题既关系到学生个体健康发展,又关系到整个班级学习氛围建立,也对教学品质产生直接影响。在新的教育观念下,家校共育重要性凸显,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与学校是两个重要的环境,唯有两者密切配合,形成强有力的教学合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学困生转变,助力他们战胜学习障碍,实现学习进步和成长。本文研究分析家校共育背景下初中学困生转化的有效路径,就已然成为改变初中学困生困境的必要方法。

一、家校共育背景下初中学困生转化重要性

初中是个人价值观念和学习能力结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发展水平,与个人认知能力是否稳定以及以后的学习是否能持久密切相关。这段时间里,学困生往往会遇到多种相互交错的难题,比如知识系统断裂,不但是知识缺乏,还表现为知识连接断裂,这使得新传授的知识很难被很好地融入到原有的认知架构之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逐渐减少,厌学情绪更为明显,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优化改进。家校共育是教育支撑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完整的、相互补充的支撑链,在学校层次上,通过专业的教学诊断和战略调节,可以准确地找到知识断层的确切位置,进行结构性的教育介入,实施显性化的学习策略,促使学生构建起科学的学习方法【1】。家庭以情感支撑为中心,构建安全的心理环境,减轻学困生学习压力,增强学生身份认同感,重构他们对学习的正面期望。这样的教学合力可以使学困生由能力否定到成长可能认识转移,通过家校共育,学困生逐渐重构内在的学习秩序,提高时间安排能力,建立起任务分解意识,形成问题解决能力。这个过程既为学困生学业发展提供支持,也有助于培养学困生韧性品质和责任感,为其今后的终生学习和综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家校共育背景下初中学困生转化的有效路径

(一)调研家庭学习环境

在家校共育教学生态背景下的初中学困生转化工作,主要影响因素是家庭学习环境。家庭是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建立的科学和适宜性对于学习动机激发和学习习惯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初中学困生家庭学习环境,需要制定规范化的调查机制,采用结构化问卷调查和个体化家访方法,对家庭学习气氛浓郁度、家长教育重视程度、学习资源分配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调研,结果发现,有些初中学困生家庭中有明显的环境缺点,比如受到生活条件限制,学生没有独立的学习空间,家里长辈谈话声音太大影响学生学习;有些家长频繁加班或者在异地打工,不太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造成教育监督空白。对于上述问题,学校要积极和家长取得联系并提出改进意见,比如对于空间干扰问题,制定灵活的解决方法,例如利用房间分隔,设置每天的“安静学习时间”等;针对家长教育缺位问题,通过个性化的沟通指导其构建“碎片化关注”体系,比如通过家校互动平台,每天反馈学习知识和任务,每周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交流。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家庭环境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指导对策。对于学习资源不充分的,推荐免费学习平台,建立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等;针对家长在教学观念上存在的误区,开展专题微课堂,介绍初中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通过家校精确协同,对家庭学习环境支撑作用进行不断优化,为初中学困

生转化创造稳固的生态空间。

(二)开办家长学校

在家校共育大环境下,要促进初中学困生转化,需要建立系统的家长赋能体系,开办家长学校是一项重要措施。通过邀请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组建专家队伍,提供针对性的讲座和训练,这是家长学校最大的价值所在。训练内容涵盖家庭教育观念转变,协助家长抛弃“唯分数论”的错误认识,建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介绍最新的家庭教育方法,指导家长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剖析初中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提出适合青少年特征的家庭教育对策;亲子沟通交流技能训练,着重于如何聆听、共情和理性表达,以打破跨代交流障碍;针对学科学习辅导,根据初中学科课程特性,介绍学习习惯养成、分计划分阶段辅导的实际方法。其次,不断丰富完善训练内容,比如教育专业人士可以深入探究“激励学习兴趣”背后的深层机理,引导家长从培养学习动机、建立成就感等角度,建构亲子互动情景,增进亲子沟通交流,在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带动下,和学生共同学习,不断增进初中学困生学习自信和学习主动性;比如以初中学困生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为切入点进行个案分析,指导家长学会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了解青少年心理干预和指导方法,在面对其不同的心理问题的时候,家长能够做出清楚的判断,提供及时的心理干预和指导【2】。再比如优秀老师可以根据课程特色,向家长传授数学思维训练、英语听说能力训练的教学方法,提供给家长家庭作业辅导建议和方法,促使家长在学困生遇到学习问题的时候提供一些帮助,增强学生学习自信。最后,建立常态化交流平台,以专题研讨和经验分享等方式加强与家长沟通与合作。学困生家长可以藉由沟通纾解他们的忧虑,找出共性问题,一起寻找问题答案。例如对于学习拖拉的问题,有些家长提出可以设立学习时间管理表的建议;针对学习畏难心理问题,有些家长提出将学习目标进行拆解细分,明确每一天的学习任务和要完成的学习目标等建议。这样的互相帮助,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建立起更为长效稳固的教育合作关系,为初中学困生转化创造更加有利的学习条件。

结语

总之,家校共育背景下,为初中学困生转化提供更大的平台和机遇,对于促进初中学困生转化工作顺利进行至关重要,该项工作成效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实践经历和经验积累,学校作为主动牵头的一方,要始终保持对这一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深入初中学困生和家庭展开实地调研,明晰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实施针对性的家校共育对策,并不断调整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和家校共育交流平台,以确保家校共育在初中学困生转化中始终发挥优越性和有效性的正面作用,助力初中学困生转化工作高质量稳定进行。

参考文献:

[1]王芳,李建明.家校协同机制下初中学困生转化的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S1):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