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联系建构让英课堂教学更高效

作者

杨松梅

安庆市宿松县松兹小学 246501

引言:英语学习虽然对我们学生是一种新语言的习得,但随着世界交流的日益加强,英语也变得越来越普遍。我们应该消除对英语的偏见,不能让它孤立起来,让它融入我们其他学科,融入课堂,融入我们母语环境。要实现英语真正的融入,我们英语教师就需要引导帮助学生发现英语与日常学习生活之间的联系,用联系的思维教学,拉近学生与英语之间的联系,让英语教学更高效。

英语与学科联系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英语课程从三年级起开设,并遵循长短课时结合、高频率的原则,保证每周不少于三次教学活动。然而,我县的小学英语从三至六年级都是每周开设两课时(时长 40 分钟),只有部分学校开设英语早读棵(30 分钟),同艺体类学科的课时相同,这无形将英语与语文数学学科地位区分开来。根据课程表安排,许多学生在思想上认为英语是副课,不需要重视。所以,为了能让英语教学更脚踏实地,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更扎实,我们在课程表的安排上可以适当的给英语学科增加课时。

英语除了在地位上与其他学科有联系,在教学内容上也是有联系的。我曾经问我班学生:“你们怎么看待英语这门课?”他们一致回答:“太难了,比语文数学难多了。”抱怨声较高的都是我班男生,他们普遍数学成绩好,而英语成绩差。我特意挑选我班数学最好的学生,问其故。他解释到英语与数学没有任何关系,数学好不能就代表英语也能好。我当时没有做任何评价,而是在黑板上出了一个英语题目,如下:

“There are three people in Tom’s family. Their total age is 88. Mum is three times as oldas Tom. Dad is four years older than Mum. How old is Tom.”(来源于六年几下册英语基础训练册智力测试题)我担心部分学生看不懂题目,特意讲解了其中个别词汇。几分钟过后就有学生举手,其中就有数学成绩最好的学生,我随即让他回答。听到他说出正确的答案“12 ”以后,我就让他跟其他同学分享一下解题思路。出乎意料的是,他竟说答案是从数字 10,11,12 逐个试出来的。此时还有学生频频点头,表示方法一致。我很诧异,也明白学生如此解题的缘由,因为他们将英语与数学完全分开,认为两者毫无联系。于是,我提示这题表面是英语题,实际上是数学题,可以通过设方程来做。比如设 Tom isX years old. 即 X+3X+ (3X+4) -88 还没等我板书完,学生们就恍然大悟。这个案例充分地告诉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经常灌输学生英语与其他学科没有界限,英语本质上不难,引导学生寻找英语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自身各种能力的融合,扬长避短。

英语与母语的联系

曾经许多人认为母语对英语学习是最大的干扰因素,学生之所以不能学好英语是因为缺乏英语交际的环境,因此普遍认为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全英文。我们应客观的看待英语与母语之间的关系,必须承认母语对英语有负面影响,同同时不能否认二者的联系。

在近五年的英语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孩子容易犯“中国式英语”的错误。这一错误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英语语法不理解,简单的根据单词一对一翻译而组合成英语。我认为英语语法就像数学公式原理一样,在英语教学中给学生上百个英语句子,不如讲解清楚这一百个句子中共有的语法点。怎样能让学生听懂理解语法点?必要时,就需要我们母语来帮忙。例如将 We went to shanghai by plane yesterday?改成一般疑问句。针对此种句型转换题,许多学生会出现一些相同的错误:(1)Did you went to shanghai by plane yesterday(2)Did we go to shanghai by plane yesterday?前者属于过去式使用错误,后者属于人称错误。对于错误(1),我会借用母语中一山不容二虎和狐假虎威两个成语进行解释语法—原句中实际意义的动词 went 就如同一只“老虎”,助动词 do 就是一只“狐狸”,当把含有动词的句子改成否定句、一般疑问句或特殊疑问句时,就需要“狐狸”,并且“狐狸”需要借助“老虎”威严(本题中老虎的威严就是过去式)即原动词的过去式要体现在助动词上面去,而且原动词还原成本来面貌。因此错误(1)中的 went 应改成 go.以次类推,当原句实义动词是三单形式时,也遵循“一山不容二虎”和“狐假虎威”的原则。比如 Helikes English.改为一般疑问句则是 Does he like English?(“狐狸”do 借助“老虎”likes 的三单威严变成 does,likes 则还原成 like)。对于错误(2),我会先让学生进行 母语思维,思考:假如让我说一句:“我吃饭了”,让学生用汉语来询问我是否吃饭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说:“你吃饭了吗?”我将这两句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二者显而易见的区别就是“我”变成了“你”,也就是人称变了。母语中,肯定句变成问句,人称代词要改变。英语中这是如此,因此错误(2)中“we”改成“you”。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联系,我板书了大量运用次联系的句子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英语语法点的理解。

英语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联系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朋友关系。

由于中国学生缺少英语习得的语言环境,所以英语教学提倡情境教学,让学生真实地学英语用英语,做到活学活用。但是,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往往关注了学生而忽视了老师。因为情境中,只想到为学生设定某种角色,教师成为了旁观者。因此若要让情境教学更加真实,贴近生活,我们在人物角色扮演的设定上,也有必要给教师设定一个合适的角色,让教师成为“学生”,融入学生。例如在学习水果之类的单词时,可以设定学生到水果店买水果的情境,学生充当顾客,教师则可以冲当售货员,用英语交流。

教师与学生除了在情境设计上可以建构联系,在教学活动的评价上也可以如此。为了突出孩子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任务型教学是个很好的教学模式。教师在给出任务后,都会设计一个评价方案,如计分制、奖励星星制等等。然而,评价的对象只有学生而没有教师。学生学习活动完成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与教师的教有关。因此,我们教师为何不给自己也设计一个评价方案呢?我相信,学生评价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同学评价以及教师评价三者综合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除了课后反思,可以让学生来评价。这样学与教的双向评价更能准确全面的反映整堂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师的教学评价可以从课堂表现(含语速、教态、语音、口头评价等)知识点的讲解是否清楚、作业设计、问题设计等方面进行考察。通过这种相互评价的教学模式,我们教师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学生也会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模式。

结语:英语作为一种新学科新语言,更需要我们建构联系,让英语课堂教学更高效。教学过程中建构英语与母语的联系,充分发挥母语对英语的正迁移作用,促进英语教学。英语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所以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让师生良好互动,形成合力.总之,我们教师努力建构联系,拉近学生与英语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乐于学英语,会学英语,英语教学就会变得更轻松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