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水利泵站运行管理中的智能化监控系统研究

作者

于秀涛 谭振华

天津市水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222

引言:

随着水资源调控与防洪排涝需求的提升,水利泵站在保障水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传统管理方式往往依赖人工监测,存在效率低、反应慢和维护成本高等问题。智能化监控系统的引入,不仅为泵站运行带来实时、精准的监测与控制,还能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提高管理水平。该研究方向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与实践路径。

一、水利泵站运行管理的现状与挑战

水利泵站作为调节水资源、防洪排涝和农业灌溉的重要设施,其运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区域水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多数泵站依赖人工巡检与经验判断来维持设备运转,这种传统模式存在明显局限。人工监测往往难以及时发现设备隐患,信息采集也存在滞后与不完整,导致运行调度缺乏科学依据。在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水位波动更加复杂,泵站运行风险显著增加,管理方式的落后逐渐成为制约水利工程效能提升的重要瓶颈。

在现有管理过程中,设备老化与能耗高的问题普遍存在,增加了维护难度与运维成本。部分泵站监控系统分散,缺乏统一平台支撑,无法实现数据的全面整合与共享,导致管理者在决策时信息不足。此外,突发状况下依赖人工反应,往往会出现响应迟缓、操作不规范等现象,给安全运行埋下隐患。与此同时,水利泵站分布地域广,运行环境复杂,人员配置不足与专业技能参差不齐,使得运行管理的标准化和精细化难以实现。这些问题叠加,进一步凸显出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水利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暴露出管理体系在前瞻性、科学性与信息化水平上的不足。若不能及时引入先进技术与手段进行优化,泵站的运行安全、能效管理以及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随着社会对水资源调控与生态保护要求的提升,水利泵站运行管理正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智能化监控技术的缺失不仅限制了泵站调度的科学性,也影响了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在大数据、物联网与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将这些先进技术有效引入泵站管理,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课题。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实时监测、数据分析与远程控制,既能够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能显著提升调度的合理性与精细化水平。

二、智能化监控系统的构建与关键技术

智能化监控系统的构建首先需要一个完善的整体架构,该架构应以传感器、数据采集终端和通信网络为基础,实现对水利泵站各类运行参数的实时监测。泵站运行涉及水位、流量、电机温度、振动频率以及能耗等多维数据,只有通过多传感器协同监测与高精度采集,才能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各类数据及时传输至监控中心,为后续分析与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系统还应具备高度兼容性和扩展性,能够与现有设备和管理平台对接,避免资源浪费并降低升级成本。

在关键技术层面,数据处理与智能分析是核心环节。海量运行数据需要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进行存储与挖掘,从而提取出有价值的运行规律与潜在风险信息。人工智能算法可应用于异常检测与故障预测,通过对电机振动特征或能耗模式的分析,实现早期预警与主动维护,减少突发故障对泵站运行的影响。此外,智能化监控系统还应具备自适应调度功能,结合实时水文信息与用水需求,对泵站启停和运行工况进行动态优化,不仅保障供水与排涝的及时性,还能显著提升能效利用率,降低整体运维成本。

远程控制与人机交互同样是智能化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无线通信与移动终端,管理人员能够实时掌握泵站运行情况并进行远程操作,在突发情况下迅速采取措施,避免因人员无法及时到场而导致的损失。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则使运行状态直观呈现,提升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三、智能化监控在水利泵站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方向

智能化监控系统在水利泵站运行管理中的应用,使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过去依靠人工值守的方式逐渐被实时感知、自动控制与远程调度所取代,大幅提高了运行效率与安全性。通过部署传感器与监测终端,泵站能够实时掌握水位、流量、压力以及能耗等关键数据,避免因信息滞后而导致的决策失误。同时,基于智能分析的故障预警功能,可以在设备出现异常之前发出提示,为维护人员争取足够的时间,减少突发故障带来的损失。这种由“被动处理”向“主动预防”的转变,显著提升了水利泵站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在具体管理实践中,智能化监控不仅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还推动了调度与运行方式的优化。通过与水文、水资源调度系统的对接,泵站能够结合实时降雨量与水情变化,自动调整运行工况,既满足防洪排涝的需求,又兼顾节能减排目标。例如在洪水来临前,系统可根据预测信息提前启动泵站,保障排涝能力;在农业灌溉期,则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合理分配水量,实现供水均衡。远程控制与移动端应用的普及,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随地掌握泵站动态,快速响应紧急情况,进一步提升了运行管理的灵活性和智能化水平。这些应用成果表明,智能化监控已成为推动水利泵站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抓手。

展望未来,智能化监控系统在水利泵站中的发展方向将更加多元化与智能化。一方面,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技术的引入将使设备状态诊断和故障预测更加精准,推动管理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另一方面,随着 5G 和卫星通信的普及,泵站监控网络将更加高效和稳定,能够覆盖更为复杂和偏远的区域。此外,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实施也将推动系统在节能优化和碳排放监测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结语:

智能化监控系统的引入为水利泵站运行管理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路径,不仅弥补了传统管理方式的不足,还在安全性、效率与智能化水平上实现了全面提升。通过多维数据监测、智能分析与远程调度,泵站运行更加科学与高效,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水利泵站的智能化进程将不断加快,为实现水利工程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江如春.大型水利泵站自动化控制智能化技术的发展现状[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2,(06):95-96.DOI:10.16621/j.cnki.issn1001-0599.2022.03D.49.

[2]闫宏福.水利泵站运行智能化技术方案的构建[J].模具制造,2024,24(06):166-168.DOI:10.13596/j.c nki.44-1542/th.2024.06.053.

[3]叶明娟.农业水利泵站调度自动化建设与运行管理探究[J].农业机械,2024,(07):106-108.DOI:10.16167/j.cnki.1000-9868.2024.07.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