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红色资源的实景教学创新
安克忠
福建省连江尚德中学
一、问题提出与核心聚焦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丰厚滋养。农村地区往往蕴藏着独特而丰富的红色历史遗存与精神富矿。然而,审视当下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尤其是在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高中,普遍存在以下痛点:
1.资源依赖局限:过度依赖教材、影视等普适性资源,对身边鲜活、具体、富有情感温度的地域红色资源挖掘利用不足,教育内容缺乏地域亲近感和代入感。
2.教育形式单一:以课堂讲授、报告会、观看影片等单向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参与度低,难以产生深度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存在“入耳难入心”的现象。
3.实践体验缺失: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脱节,缺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历史、体悟革命精神的场域和机会,教育效果浮于表面。
4.校地协同不足:学校与地方红色场馆、社区、研究机构缺乏深度合作机制,资源整合不够,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市级德育课题《农村高中利用地域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为基础,聚焦“实景教学”这一核心创新维度。
本研究以福建省连江县马鼻镇(马鼻之战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新河昌钦公祠、存耕堂)、透堡镇(杨而菖烈士纪念园、透堡红色文化传习馆、“二三”革命纪念园、棋盘堂等)丰富的红色资源为依托,深入探索实景教学在农村高中红色文化教育中的理论逻辑、实践路径与育人成效。
二、理论根基与实践镜鉴:实景教学何以必(一)理论基础:情境认知与体验学习的耦合
1.情境认知理论:强调知识是在特定情境中建构的,学习应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活动之中。地域红色遗址、文物、故事构成了无可替代的真实历史情境,为知识(革命历史、精神)的理解和内化提供了最佳土壤。
2.体验学习理论:学习是经验转换与知识创造的过程,强调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念化和主动实践四个循环往复的环节。实景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获得“具体经验”的场域,是触发深度反思和主动建构的关键起点。
大期 3.具身认知理论:认知过程不仅依赖于大脑,还与身体及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置身于红色历
(二)马透地域红色资源的实景教学价值禀赋
马鼻、透堡的红色资源不仅丰富,且类型多样、故事性强、空间可及性高,为实景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空间的真实性:存耕堂、新河昌钦公祠、棋盘堂等旧址本身就是历史事件发生的物理空间,具有强烈的历史在场感。
2.叙事的生动性:“红色杨家将”的悲壮史诗、杨而菖 21 岁英勇就义、马鼻之战的战略意义、王明星的孤胆英雄事迹等,提供了极具感染力的教学素材。
3.载体的多样性:从宏大的传习馆(现代化展陈)到具体的烈士故居(存耕堂),从庄严的纪念园(杨而菖纪念园、“二三”革命纪念园)到具有特殊意义的集会点(棋盘堂),可满足不同教学主题和形式的需求。
4.精神的典型性:集中体现了坚定信念、敢于斗争、无私奉献、爱国为民等核心革命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教材。
三、核心路径:构建“三维一体”农村高中红色实景教学模式
基于理论基础、实践镜鉴和资源禀赋,本研究提出并实践了“三维一体”的农村高中红色实景教学模式:
(一)维度一深度开发——构建马透地域红色实景教学资源库
1.系统性挖掘与梳理
(1)田野调查与口述史采集:组织师生深入马鼻、透堡,走访革命后代、老党员、地方文史专家,收集整理散落民间的红色故事、歌谣、细节(如杨母王水莲组织救护队的故事、存耕堂陈氏四烈士的具体事迹),丰富历史血肉。
(2)文献档案互证:结合地方志、党史资料、档案(如桂东地下党工委在昌钦公祠活动记录、马鼻之战战报),对收集的口述史料进行考证、甄别、整合,确保历史真实性。
(3)资源分类与数字化:按“遗址旧址”(如存耕堂、棋盘堂)、“人物故事”(杨而菖、王明星、陈茂章等)、“重大事件”(马鼻之战、透堡农民暴动)、“文物文献”(历史照片、武器、书信复制品)等维度分类整理,建立马透红色教育资源数字库(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便于检索和教学调用。
2.教育化转化与设计
(1)提炼教学主题与精神内核:针对不同资源,凝练出适合高中生的教学主题,如“信仰的力量——杨而菖与‘红色杨家将’”、“存耕堂里的家国情怀”、“从棋盘堂到新河昌钦公祠:追寻地方革命的足迹”、“马鼻之战:战略智慧与牺牲精神”、“孤胆英雄王明星:个人与集体的交响”。
(2)开发“实景教学点指南”:为每个核心教学点(如透堡红色文化传习馆、存耕堂、杨而菖纪念园)编制详细的教学指南,包括:历史背景、核心故事/人物、可观察的实物/场景、推荐的教学活动形式(观察、讲解、角色扮演、讨论点)、与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安全提示等。
(3)创编情境化学习材料:编写基于真实历史细节的微剧本、角色任务卡、探究性问题链、历史情境模拟方案等,为现场教学活动提供支架。例如,在存耕堂设计“陈氏兄弟的一封家书(虚拟)”情境分析任务。
(二)维度二:多元实施——设计并开展浸润式实景教学活动
1.“沉浸·感知”型活动
现场教学与主题研学:将历史、政治、语文等相关课程的部分课时移至红色场馆。例如:(1)在透堡红色文化传习馆,历史教师结合“红色连江展馆”内容,讲授闽东苏区创建史,学生利用馆内声光电设备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2)在存耕堂,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建筑风格、楹联,品读烈士事迹展陈中的文字,撰写“致陈茂章烈士的一封信”或进行“老宅里的家国情怀”主题演讲。
(3)在棋盘堂,政治教师组织“辛亥革命精神与青年责任”主题讨论。
(4)“我是小小讲解员”项目与场馆合作,选拔培训学生担任特定展区或故事的志愿讲解员。这不仅深化了讲解员自身的学习,也通过同龄人的讲述增强了其他学生的接受度(如在杨而菖纪念园讲述“21 岁的县委书记”)。
2.“代入·体验”型活动
(1)历史情境角色扮演:在特定场景下进行。如在存耕堂西厢房(烈士事迹展陈),学生分组扮演陈茂章兄弟及其家人,基于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模拟讨论“是否参加革命”、“如何应对危险”等抉择,体验革命者的心路历程。
(2)任务驱动式探究:设计挑战性任务。如在透堡镇区(保留部分历史风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手持地图和线索卡,寻找与“透堡农民暴动”相关的关键地点(如暴动指挥部旧址想象点),收集信息,最终完成一份“暴动始末”简报或绘制革命路线图。
(3)“重走一段路”体验:在保障安全前提下,设计短距离的模拟路线(如从某个秘密联络点到集会点),体验革命时期交通员的艰辛与机敏。
3.“反思·创生”型活动
(1)实景中的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在杨而菖烈士墓前或“二三”革命纪念园举行入团仪式或“青春与信仰”主题班会,结合现场氛围进行宣誓、分享感悟。
(2)红色文艺实景创作与展演:在红色遗址旁(如新河昌钦公祠前广场),组织学生根据马鼻之战或杨而菖故事创作短剧、诗歌、绘画,并进行现场展演或写生,让艺术表达与历史空间交融。
(3)基于实景的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利用资源库和实地考察,开展微型研究课题,如“马鼻之战在贺州解放进程中的地位研究”、“透堡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现状调查”、“从存耕堂看革命者的家风”。
(三) 维度三:深度融合——将实景教学根植于学校育人体系
1.课程化渗透
(1)校本课程体系构建:开发《马透星火——我们的红色记忆》校本课程,系统整合地域红色资源,设置“寻访”、“探究”、“传承”等模块,纳入学校选修课或综合实践课体系。
(2)学科教学有机融入:明确各学科可结合的点。历史课深入地方革命史细节;语文课读写红色诗文、家书、人物传记;政治课剖析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美术课描绘红色遗迹、创作主题海报;音乐课学唱革命歌谣、创作红色旋律片段。
2.校园文化浸润
(1)打造“红色印记”校园环境:设立“马透红色文化长廊”,展示学生实景学习成果(照片、调查报告、艺术作品)、重要历史事件时间轴、英烈谱。
(2)常态化红色主题活动:举办“马透红色故事会”、“英烈诗歌朗诵会”、“红色班歌大赛”、“红色主题板报/手抄报评比”,使红色文化成为校园生活常态。
3.协同化机制
(1)建立“校-馆-社”协作体:与透堡红色文化传习馆、存耕堂管理方、马鼻之战教育基地、地方党史办等签订合作协议,明确资源共享、人员互聘(如聘请馆员、后代为校外辅导员)、活动共办、(2)家校社共育:设计“亲子红色寻访”任务(利用假期)、邀请革命后代进校园讲座、将社区红四、实践成效与反思:实景教学的活力与挑战
通过近一年的系统实践(以课题研究阶段为参照),基于马透地域红色资源的实景教学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挑战。
(一)成效显现
1.学生层面:情感认同深化,素养多维提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问卷调查和访谈显示,学生对本地红色历史的兴趣度、认同感显著提高(如“非常认同杨而菖精神是宝贵财富”的比例从实践前的 52% 升至 89% )。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对家乡的热爱、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明显增强。在存耕堂、杨而菖墓前等场所进行的仪式教育活动,学生情感投入度极高。
(2)知识理解与能力:对地方革命史实的掌握更加具体、牢固、立体。通过实地探究、讲解、角色扮演,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在“我是小小讲解员”项目中,学生的自信心和沟通技巧提升明显。
(3)行为表现:参与志愿服务(如场馆讲解、社区红色宣传)、关心集体、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增强。部分学生自发组织红色兴趣小组,进行更深度的研究。
2.课程与教学层面:资源活化,模式创新
(1)马透红色资源从静态的“历史存在”转变为动态的“教育存在”,校本课程和学科融合有了扎实的本地化内容支撑。
(2)“三维一体”实景教学模式被证明是激活农村高中红色教育的有效路径,其强调的“情境-体验-反思-行动”链条在实践中运转良好。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实景教学案例(如《存耕堂里的抉择》角色扮演课例、《寻踪透堡暴动》探究活动方案)。
3.学校与文化层面:特色彰显,影响辐射
(1)红色文化成为学校鲜明的德育特色和校园文化品牌。“红色印记”长廊成为校内重要教育景观。学校在当地红色教育中的地位提升。
(2)学生创作的红色文艺作品(如绘画、短剧)在社区展演,制作的讲解视频在网络传播,有效宣传了马透红色文化,增强了地方文化认同和影响力。与场馆、社区的深度合作,初步形成了育人合力。
(二)面临挑战与反思
1.常态化实施的保障难题
(1)安全压力:校外活动(尤其需交通)的安全管理责任重、压力大,是限制活动频率和规模的主要因素。需建立更严密的安全预案、责任机制和保险保障。
(2)时间与经费:组织实景教学需额外的时间和交通、物料等经费支持。如何在学校常规教安排和有限经费中常态化落实,需要制度创新(如设立 项经费、 优化课程表)。(3)师资能力:对教师开发设计实景教学活动、驾驭现场教学、跨学科整合的能力要求高。需加强相关培训、教研支持和激励机制。
2.资源深度利用与更新的挑战
(1)部分遗址(如新河昌钦公祠、部分旧址)的保护状况、展陈水平和可进入性有待提升,影响教学效果。需持续推动地方加强保护利用。
(2)口述史等非物质资源的抢救性挖掘与转化利用仍需深入。如何将收集的故事更有效地转化为适合不同年级的教学素材,需要专业支持。
(3)数字资源库的维护更新、与教学平台的深度整合需持续投入。
3.评价体系的科学化
(1)对学生红色素养(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表现)的评价仍较为主观、模糊。需要探索更科学、多元、可操作的评价工具(如成长档案袋、表现性评价量表、关键事件记录等)。
(2)对实景教学项目本身的成效评估(投入产出比、长期效应)也需要更系统的方法。
(三)优化方向
1.强化制度与资源保障:推动将红色实景教学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课程方案,争取稳定的专项经费;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探索与专业机构合作分担风险;建立教师培训和激励机制。2.深化“校-馆-社”数字化协同:共建共享云端红色教育资源平台;开发基于 VR/AR 技术的虚拟实景体验资源,作为现场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突破时空和物理条件限制。
3.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重点研发学生红色素养发展性评价指标和工具;建立实景教学案例库与效果追踪数据库,进行基于证据的持续改进。
4.拓展资源活化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红色资源的创意表达与传播(如制作微纪录片、开发红色文创、运营新媒体账号),使传承方式更贴近时代和青年特点。
五、结论与推广价值
本研究以马鼻、透堡丰富的地域红色资源为依托,以破解农村高中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性难题为导向,聚焦“实景教学”这一核心创新点,通过系统构建并实践“三维一体”(深度开发资源、多元实施活动、深度融入体系)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1.实景教学是激活地域红色资源教育价值的金钥匙。它将抽象的历史和精神具象化、情境化、情感化,有效解决了教育内容疏离、形式枯燥的痛点,极大提升了红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三维一体”模式为农村学校提供了可行路径。该模式强调基于在地资源深度开发、设计多元化体验活动、并最终根植于学校课程文化体系,形成了完整的实践闭环,具有鲜明的农村学校特色和可操作性。
3.成效体现在学生深度认同与素养提升上。学生在真实历史场域中的沉浸、代入、反思与创生活动,有效促进了红色基因的内化、家国情怀的厚植以及关键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农村学校完全可以立足本土丰厚的红色沃土,通过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创新,走出一条特色化、实效性的立德树人之路,让红色薪火在新时代青少年的心中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 《求是》, 2021(10)
2.王炳林, 张泰城等《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概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3.李森, 王牧华《论情境教育的理论架构与实践路径》[J]. 《教育研究》,
4.连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连江县志》[Z]. (相关历史卷册)。
5.中共连江县委党史研究室《连江革命史资料汇编》[G]. (内部资料)。
(此文为课题《农村高中利用地域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ZDY2024034〉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