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TDM数据网向IP化迁移的典型问题与对策研究
顾峥
民航江苏空管分局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民航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 TDM(时分复用)数据网正逐步向IP 网络迁移。根据民航局《民航通信网发展"十四五"规划》,到 2025 年,全国空管系统 IP 化改造完成率需达到 90% 以上。然而,在迁移过程中,转报系统、雷达引接等关键业务面临着服务质量下降的问题。某分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 IP 化改造试点期间,雷达数据丢包率达到 0.5% ,转报系统时延波动超过100ms ,严重影响运行安全。
1.2 研究意义
本研究通过分析 TDM over IP 迁移过程中的典型问题,提出针对性的 QoS优化策略,具有以下实际价值:
1) 保障关键业务的服务质量,满足《民航空管通信业务服务质量规范》(MH/T 4029-2021)要求;
2) 为全国空管系统IP 化改造提供可复用的技术方案;
3) 降低因网络问题导致的运行风险,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2.TDM over IP 迁移的典型问题分析
2.1 业务特性分析
民航关键业务在IP 网络中的传输特性如表1 所示:
表1 主要业务流量特性

2.2 主要问题表现
在分局IP 化试点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包括:
1)丢包问题:雷达数据在高峰时段丢包率达 0.5% ,导致目标轨迹断裂;2)时延波动:转报系统时延在 50-200ms 间波动,影响管制指令时效性;3)** 业务竞争**:办公流量挤占关键业务带宽,峰值时段带宽占用比达 4:1。2.3 问题根源
3.QoS 优化方案设计与实现
通过深入的抓包分析和设备日志排查,我们确定了影响网络性能的三个关键因素:
QoS 策略缺失:当前网络未实施有效的服务质量策略,所有业务流量均采用BE(Best Effort,尽力而为)转发模式,导致关键业务无法获得优先保障;
队列调度机制缺陷:网络设备采用的队列调度算法存在不合理配置,无法有效区分业务优先级;
带宽资源规划不足:物理链路带宽预留未能满足实际业务需求,存在带宽资源瓶颈问题。
3.1 总体架构
基于 DiffServ 差分服务体系,我们建议部署三级 QoS 保障方案:第一级业务分类标记,根据语音、视频、数据等业务类型设置对应的 DSCP 优先级标记;第二级流量控制,在网络入口实施速率限制和流量整形,避免突发流量冲击;第三级智能调度,采用 WFQ 公平队列保障普通业务,同时为关键业务配置 LLQ低延迟队列,确保高优先级业务获得快速通道。该方案既能保障关键业务质量,又能兼顾普通业务的公平性,实现网络资源的优化配置。
3.2 关键技术实现
3.2.1DSCP 优先级标记
制定业务优先级映射表:
DSCP 标记策略示例
def set_dscp(traffic_type):
dscp_map σ=σ {
'radar': 46, # EF (加速转发)
'aftn': 34, # AF41 (保证转发)
'voice': 26, # CS3 (类选择器)
'default': 0 # BE
}
return dscp_map.get(traffic_type, 0)
3.2.2 流量整形配置
在核心交换机部署流量整形策略时,我们采用基于令牌桶(TokenBucket)算法的精细化流量控制机制。具体实现方式为:在核心交换机的出方向端口上配置承诺访问速率(CAR),将雷达引接业务的突发流量限制在 100Mbps 的承诺速率范围内,同时设置 200ms 的突发时间窗口。通过这种机制,既保证了关键业务的最小带宽需求,又有效避免了突发流量对转报系统造成的冲击。实测数据显示,该策略将高峰时段的流量波动幅度降低了 70% ,同时确保了各业务的服务质量指标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内。
3.2.3 队列调度策略
在网络设备的队列调度策略上,我们设计了分业务优先级的混合调度方案:对于实时性要求最高的雷达数据业务,配置 LLQ(低延迟队列)并给予最高优先级,确保其传输时延始终低于 20ms ;针对转报业务采用WFQ(加权公平队列)并设置 40% 的权重,既保证其充足的带宽又避免过度占用链路资源;普通办公业务则归入默认队列,通过 CBWFQ(基于类的加权公平队列)机制保障基本传输需求。该方案通过优先级标记(DSCP 46/34/0)自动分类入队,经测试在 80% 链路负载下仍能保持各业务的服务质量指标达标。
4.实施效果验证
4.1 测试环境
在本次分局 IP 化网络改造项目中,我们搭建了典型的两层网络架构进行QoS 优化测试。该测试网络由 2 台核心交换机和 6 台接入交换机组成,通过万兆光纤形成核心层双归接入的可靠拓扑。网络主要承载三类差异化业务:1)雷达引接系统,要求传输时延低于 50ms 、抖动小于 10ms 的高实时性业务;2)民航转报系统,对数据完整性要求严格,允许时延但要求零丢包;3)常规办公网络,包括 OA 系统、视频监控等带宽需求大但实时性要求一般的业务。测试期间通过在不同网络区域部署差异化的 QoS 策略,有效验证了多业务共网传输时的服务质量保障方案。
4.2 典型场景分析
以雷达数据传输业务为例,在网络优化前的高峰时段,由于缺乏 QoS 保障,系统频繁出现数据丢包现象,导致目标位置更新间隔从标准 1 秒延长至 3 秒,严重影响跟踪精度。经过部署三级 QoS 保障机制后,在连续72 小时的负载测试中,网络传输稳定可靠,有效丢包率降至零,目标位置更新间隔始终稳定维持在 1秒的设计指标,完全满足雷达系统实时跟踪的性能要求。这一优化显著提升了目标跟踪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5.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DiffServ 架构的三级 QoS 优化方案在某分局IP 化网络改造项目中取得显著实施效果。具体成效体现在:首先,通过实施 DSCP 差异化标记和服务机制,成功将关键业务的端到端时延降低 60% ,丢包率控制在 0.1% 以下;其次,采用基于令牌桶的流量整形技术,有效限制了非关键业务对带宽的抢占,保障了核心业务的最小带宽需求;最后,创新的 WFQ+LLQ 混合队列调度策略,既确保了语音、雷达等实时业务的严格优先级处理,又实现了普通数据业务的公平调度。
针对未来研究方向,计划从两个维度进行深化:一方面将探索 SDN 控制器动态调整 QoS 策略的机制,实现基于网络状态感知的策略自适应优化;另一方面拟引入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对历史流量特征的深度分析,建立业务流量预测模型,为资源预分配和策略优化提供智能决策支持。这些研究将进一步提升 QoS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民航局.民航空管通信网IP 化技术规范.2021.
[2]王强.基于 DiffServ 的 QoS 关键技术研究[J].通信技术,2020(5):45-50.
[3] Cisco. QoS Configuration Guide for IE2000 Switches.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