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中的城乡协调

作者

杨阳 王雅丽 卢俊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61004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是一项涉及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空间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系统工程。而城乡统筹又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它要求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为基础,促进城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这既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引导、财政上的支持,也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只有科学、合理地规划与管理,才能使历史文化名城得到保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城市整体质量,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因此,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城乡统筹机制的研究,对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统筹城乡规划布局

打破城乡规划二元分割,构建“全域一体”规划体系,使城市和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保护与更新的合力,是城乡统筹和城乡统筹的核心。在规划编制阶段,要把乡村的历史街巷、文物建筑、历史街区与乡村的古村落、传统民居、非遗传承地等纳入统一的规划框架内,确定不同区域的保护等级和控制标准,避免城市"重发展轻保护"和乡村"重建设轻传承"的不平衡现象[1]。如对北京南锣鼓巷的改造,通过对建筑高度、风格和色彩的严格控制,保护原有的空间肌理和风貌特征;乡村古村落需要注重传统格局和自然生态的保护,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发展,如安徽红山村在规划时,对村落水系和街巷进行严格保护,避免现代建筑对古村风貌造成破坏。同时,要引导城乡功能互补,把一些非核心功能(如传统手工艺作坊、民俗体验等)转移到周边村庄,在减轻城区保护压力的同时,也为乡村注入发展的活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衔接,规划城市历史名胜和乡村古村落的旅游专线,完善城乡交通网络,以“流动展览”、“文化下乡”等方式将公共文化资源延伸到乡村,以农村耕地、河流等自然景观为“生态背景”,形成“城区带动保护,乡村呼应传承”的空间协调模式,确保城乡全域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保护和利用。

二、活化城乡资源联动

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开发模式,避免城乡资源“各自为战”,是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乡更新的重要途径。城区在文旅运营方面有成熟经验,有稳定的客流基础,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可以采取“以城带乡”的模式,激活乡村历史资源。如苏州平江路古镇旅游企业联合周边周庄、同里等古村落,开展"古城+古村"联动旅游线路,把城市游客带到乡村;同时,在城区历史街区引入传统苏绣、丝绸等手工制品,丰富城区业态的文化内涵。杭州西湖景区和邻近的龙坞茶村联动,推出西湖游+茶村体验游产品,让游客既能感受西湖历史文化,又能体验乡村茶文化,达到资源互补的目的。乡村可以为城市的保护提供生态和技术支持;乡村保留的耕地、林地和水系等自然景观,可以缓解城市更新过程中土地硬化和生态破坏的问题[2]。如,南京的老门东历史街区改造,通过引入周边村庄的田园风光元素,营造“城市山林”的意境。乡村传统营造技术(如砖木结构修缮、传统绘画、榫卯等)还可以反哺于城区文物建筑的修复,保证历史风貌的原汁原味,比如西安城墙修缮工程,就是邀请附近村镇的老匠人参与烧制砖瓦、夯筑城墙,还原传统技艺。另外,还需要建立城乡文化资源数据库,将城区文物名录、乡村非遗项目、传统技艺传承人等信息进行整合,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城乡联动发展提供数据支持,使历史文化资源成为连接城乡、促进协调发展的核心纽带,达到“城区有深度,乡村有产业活力”的双赢局面。

三、创新协同治理机制

要打破部门和城乡行政的界限,建立“跨区域、跨主体”的治理机制,构建“跨区域、跨主体”的治理体系,是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乡更新的制度保障。一方面,构建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整合住建、文旅、自然资源和农业农村等部门的职能,成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协调小组”,统筹推进城乡统筹,避免出现城区“管保护”和乡村“管建设”相脱节的局面。如浙江绍兴,“鲁迅故里”和“周边安昌古镇”两条旅游线路的衔接问题,明确责任分工和利益分配,促进资源的联动发展[3]。另一方面,要打破“政府一家独大”的模式,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更新。在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中,可以邀请乡村工匠参与传统建筑的修缮工作,并将居民代表纳入规划设计中。对乡村古村落进行保护时,可以邀请城市规划设计院为其提供技术支撑,并组织村民成立“古村落保护委员会”,对其进行日常巡查和维护。同时,应探索“城乡结对”模式,如城区与乡、镇签订协作保护协议,城区街道对乡村进行规划引导和资金支持,乡镇负责落实保护措施,挖掘本地资源,形成“城区引导,乡村落实,共同受益”的治理模式,保证城乡统筹战略从规划到实施的全过程高效推进,避免“政策空转”和“执行偏差”。

四、保障城乡民生共享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更新的城乡统筹,最终要落在“民生共享”上,使保护更新成果惠及城乡居民,避免出现“城市更新提质,乡村发展滞后”的贫富差距和资源配置不均衡。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处理好历史保护和民生改善之间的关系,避免因商业开发而导致的原住民迁移和社区文化断层。以北京杨梅竹斜街为例,以保留超过 70% 原住居民住宅的“微更新”方式,对老旧住宅进行抗震加固和改造,并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站、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原住民提供非遗手作、文旅服务等就业岗位,使居民在参与保护的过程中获得稳定收入和生活便利,避免“保护与民生脱节”。云南大理喜洲古镇通过发展白族民居和扎染体验项目,使村民人均年收入提高 30% 以上[4]。利用市里的资金和技术,对古村道路进行修缮,完善污水管网,改善村庄的卫生状况,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要打破城乡资源壁垒,以“远程授课”、“教师轮岗”等方式向农村延伸优质教育资源,以“下乡坐诊”、组建医联体等形式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保障农村居民在城市中的就业和创业权益,比如在城市历史街区设立“乡村特产展销区”,为乡村手工艺品的销售提供平台,使村民们能够分享城区发展的红利。只有城乡居民从保护与更新中得到实际利益,才能形成“主动参与,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才能真正将历史文化保护、旧城改造和民生改善有机结合起来,使城乡协调发展更有温度和可持续性。

结束语

综上,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过程中统筹城乡协调,可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促进文化传承。只有科学合理地规划与管理,才能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魅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城市整体质量,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未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的城乡统筹问题日益凸显。这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城市文化传承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吉林长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J].未来城市设计与运营,2024,(12):5.

[2]顾小光.历史文化名城与旅游业协调发展路径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商展经济,2024,(23):63-66.

[3] 解文龙,林中杰,姜宏.费城路径——中心城区建筑风貌的连续协调发展策略解析[J].国际城市规划,2025,40(02):117-125.

[4]祝桂丽.名城交通与土地使用协调发展——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名城交通学部 2016 年年会顺利召开[J].规划师,2016,32(11):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