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措施

作者

梁佳

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11340

引言

水利工程(如水库、水电站、灌渠)建设涵盖土方开挖、混凝土浇筑、设备安装等多项工序,施工往往跨越流域与区域,建设周期通常在 2-3 年,部分项目甚至超过 10 年。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鉴于此,生态保护已然成为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由此可见,深入探究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保与生态恢复措施,对于推动实现“工程安全、生态友好、效益协同”的发展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1 水利工程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

1.1 水环境影响

施工废水潜在影响:土方开挖形成的泥浆水,其悬浮物 SS 浓度处于 500-1000mg/L 区间;混凝土浇筑产生碱性废水,pH值在 11-13 范围;机械维修排放含油废水,石油类浓度约 20-50mg/L 。若未经妥善处理直接排放,可能致使水体透明度降低、酸碱失衡,进而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干扰鱼类呼吸功能、促使藻类生长态势改变。

地下水环境变化风险:当基坑开挖深度达到或超过 10 米时,实施抽水降排措施过程中,周边区域地下水位存在下降 2-5 米的可能性。这一变化或会造成农田土壤出现干裂现象,居民生活用水井的储水量减少甚至枯竭。

1.2 土壤与水土流失影响

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机械(如挖掘机、压路机等设备)的作业使土壤容重出现一定程度的提升(由 1.2g/cm3/2 为 1.6g/cm3; ),孔隙度相应降低(从 45%减少至 30% )。这种变化可能对土壤的透气、透水性能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带来潜在挑战。

坡面与堆土区域潜在风险:工程开挖形成的较陡边坡(坡度 ⩾30 ),以及高度较高的临时堆土(高度 ⩾5 米),在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条件下,存在一定的水土流失风险。据相关数据显示,流失量或达到 若流失的土壤进入河道,可能导致河床逐年淤积(淤积厚度约 10-20cm/fs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河道的行洪能力产生影响。

2 水利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2.1 水环境保护措施

2.1.1 施工废水处理

泥浆水处理方面,可考虑在开挖区下游设置三级沉淀池,其总容积建议不小于 1000m3 ,适量添加聚合氯化铝作为絮凝剂(投加量控制在 5-10mg/L 左右),通过处理使 SS 浓度尽可能降至 100mg/L 以下,处理后的水可尝试回用于洒水降尘等用途,尽量避免直接外排;对于碱性废水,在混凝土搅拌站设置中和池,将 pH 调节至 6-9 的合理区间,添加硫酸亚铁(投加量约 20-30mg/L )进行中和处理,中和后的水可用于混凝土养护;机械维修区产生的含油废水,可设置隔油池进行处理,保证废水停留时间不少于 2 小时,采用吸油毡吸附浮油,力求将石油类浓度降至 5mg/L 以下后再排放。

2.1.2 地下水保护

建议采用“分层降水”技术,在基坑周边设置止水帷幕(例如高压旋喷桩,深度宜达到地下水位以下 5 米),以此有效减少地下水抽排量,争取实现降幅 30%-50% ;对周边居民水井开展水位监测工作,频率保持在每周 1 次。若发现水位下降幅度超过 1 米,应及时采取相应补水措施,如修建临时水井、铺设供水管网等。

2.2 土壤与水土保持措施

2.2.1 土壤保护

建议在施工前将表层土(厚度约 30-50cm )进行剥离,集中堆放并覆盖防尘布,以便后续用于植被恢复;可考虑对施工机械的碾压范围加以限制,在农田区域铺设钢板或土工布,尽量将土壤压实程度控制在容重 1.4g/cm³以内。

2.2.2 水土流失防治

关于边坡防护,或许可采用“锚杆+喷混凝土+植草”的组合防护方式,锚杆长度宜 ⩾2 米,喷混凝土厚度保持在 10-15cm 左右,植草可选用狗牙根、紫花苜蓿等较为耐旱的品种,期望植被覆盖率在1 年内能达到 80% ;对于临时堆土防护,堆土高度建议不超过 3 米,边坡坡度控制在≤1:1.5,在周边设置排水沟(断面 30cm×40cm 左右)与沉砂池(容积≥50m³为宜),顶部覆盖 2000 目/㎡的防尘网,并定期进行每周 2-3 次的洒水保湿工作;在河道防护方面,不妨在施工河段设置如土坝、橡胶坝等临时挡水坝,以此减少泥沙进入河道的可能性,挡水坝渗透系数建议控制在≤

3 水利工程生态恢复措施

3.1 施工中同步恢复

临时区域恢复:针对临时料场、施工营地内的闲置空间,例如已完成使用的砂石料场,可适时开展土地平整工作。建议选用黑麦草、早熟禾等草种进行播撒,力求在三个月内达成不低于 60%的植被覆盖成效。

边坡生态恢复:对于采取喷混凝土防护措施的边坡,可考虑预留规格为孔径 10cm、间距 50cm×5 0cm 的植生孔。在孔内填充按泥炭土:腐殖土=1:2 比例调配的营养土,并种植爬山虎、常春藤等爬藤植物,通过混凝土防护与植被覆盖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边坡防护与生态修复的双重目标。

3.2 竣工后系统恢复

3.2.1 陆生生态恢复

植被重建:结合区域气候特点,优先考虑选用本土树种(例如北方可尝试油松、杨树,南方不妨选择樟树、杉木)搭配草本植物,构建层次丰富的“乔木+灌木+草本”立体植被群落,预期在 1 年内植被覆盖率有望达到 70%左右,3 年内争取超过 90% 。

生态景观营造:可在水库周边、灌渠两侧因地制宜地建设生态湿地公园,种植芦苇、荷花等水生植物,并规划设置亲水平台、观鸟亭等设施,以期实现生态保护与景观观赏的有机结合。

3.2.2 水生生态恢复

河道生态修复:针对河道淤积泥沙厚度超过 30cm 的区域,可进行清淤作业,并对河道岸坡采用填充土壤与种子的生态袋进行修复,同时种植菖蒲、茭白等水生植物,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的净化作用,促使水质得到改善,预期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能达到 30%左右。

鱼类栖息地修复:在水库库尾、河道浅水区,可利用树枝、石块等材料搭建人工鱼巢,投放体积不小于 1m³的混凝土人工鱼礁,为鱼类营造适宜的觅食、繁殖环境,预计在 1 年内鱼类种群数量能够有 20%左右的增长。

结束语

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是保障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建设会对周边环境产生诸多影响,本文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施工期环境影响,并针对性提出环保措施。同时,结合“施工中”与“竣工后”双阶段,系统阐述生态恢复技术,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相关措施的有效性。未来,水利工程建设领域需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模式优化,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

[1]许明智,汪亦清,郝青芳.水利工程中的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策略研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4(10):75-78.

[2]孙桂波,王子笑.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研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24(06):88-91.

[3]王一帆.水利工程施工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探讨[J].大众标准化,2024(03):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