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关键技术与质量控制对策研究

作者

胡永丽

身份证号码 210623197906082021

引言:

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公路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路面施工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沥青路面因其行驶舒适、施工周期短和易于养护等优点被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施工中,仍面临裂缝、车辙、松散等质量通病,严重影响道路的服务性能与寿命。深入探索沥青路面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及质量控制对策,已成为提升工程水平、保障道路安全运行的核心课题。

一、公路沥青路面施工的关键技术分析

公路沥青路面作为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道路的使用性能与服役寿命。随着交通负荷的不断增大和运输需求的持续上升,沥青路面的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关键技术的应用对保障路面平整度、结构强度和耐久性起到决定性作用。首先基层处理是整个施工过程的基础环节,决定了上层结构的稳定性。在施工前必须对路基进行充分压实和平整,避免因沉降不均而引发路面病害。同时,应重视基层材料的选择与处理,如采用优质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确保基层的整体承载能力与抗水损性能。

沥青混合料的设计与配比是决定路面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合理的材料组成直接关系到路面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及水稳定性。在配合比设计中,应根据工程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交通荷载和使用年限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沥青品种和骨料级配,确保混合料的密实度和强度,满足不同路况需求。此外,拌合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亦极为重要。沥青混合料的加热、运输、摊铺及碾压各环节需严格控制温度范围,防止因温度异常导致混合料离析、脱空等问题,进而影响整体施工质量和路面使用性能。

摊铺与碾压工艺是将理论设计落实为实际路面结构的关键环节。摊铺作业应均匀、连续,避免出现冷接缝和离析现象;碾压工艺则需根据材料特性和施工环境,合理安排碾压方式、碾压遍数与压实时间,确保压实度达到设计标准。施工过程中还需结合智能化设备进行实时检测与反馈,提升施工精度与作业效率。同时,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与人员培训,统一质量意识,完善工序衔接,能够有效降低质量隐患。在这些关键技术的有效应用与系统整合下,才能保障公路沥青路面的高质量成型,实现其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二、影响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和行车安全,而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多种影响质量的因素,必须加以系统分析与有效控制。其中,原材料质量是首要因素。沥青、集料及填料的性能直接决定混合料的稳定性与耐久性。如果所选用的沥青存在针入度不稳定、软化点偏低等问题,或集料含泥量高、级配不合理,就容易导致混合料在高温下发生车辙、低温时出现开裂。同时,材料储存、运输及进场检测等环节若管理不严,也会使优质材料在使用前发生性能退化,从而埋下质量隐患。

施工工艺控制是影响沥青路面质量的另一关键因素。拌合、运输、摊铺与碾压每个环节环环相扣,任一环节失控都可能造成整体施工质量下降。在拌和过程中,如果混合料加热温度偏离设计标准,将导致沥青与骨料黏附不良,形成离析;运输环节若时间过长或保温措施不到位,混合料温度下降会影响摊铺和压实效果。摊铺过程中操作不当会导致纵向接缝不平整、横坡控制不准确,而碾压工艺则决定了最终密实度和结构强度。压实不足或过度碾压都可能形成表面裂缝、脱皮等病害。因此,科学安排施工工序、严控施工参数,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关键。

人员素质与管理水平同样是影响沥青路面质量的重要因素。一线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操作的规范性和精度,而项目管理者的组织协调能力则决定了施工进度与资源调配的合理性。如果施工人员对技术规范理解不到位、现场管理混乱,往往会出现操作随意、质量波动大的问题。此外,施工单位质量意识不强、监督机制不健全,也容易导致质量缺陷积累,甚至在验收后短时间内出现病害。因此,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培训频次,强化质量控制责任制,建立严格的考核与奖惩机制,能够有效提升整体施工质量水平,为沥青路面的稳定性与耐久性提供坚实保障。

三、提升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控制对策

为全面提升沥青路面施工质量,需从全过程入手,构建科学、系统的质量控制体系。首先应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关。施工单位需建立完善的原材料采购与检验机制,确保进场沥青、骨料、矿粉等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在原材料储存过程中应采取防潮、防污染等措施,防止因储存不当导致性能下降。同时,在施工前进行材料试验配比设计,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交通负荷确定最优配合比,确保混合料的稳定性和适用性,从源头上保障施工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工艺控制与设备管理。沥青混合料的拌合温度、运输时间、摊铺厚度和碾压时机等参数必须严格控制在规范范围内,防止温度偏差、混合料离析或压实不足等问题的发生。施工单位应配备先进的摊铺与压实设备,并根据工程规模和施工环境合理安排机械配置,确保施工连续、有序进行。尤其在摊铺与碾压过程中,应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动态调整施工工艺参数,提升路面平整度与密实度。同时,利用智能监控系统对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与记录,为质量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应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监督机制和后期评估反馈制度。施工全过程应由专业质检人员进行跟踪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对于重点工序和关键部位,应进行抽检和记录存档,确保施工资料完整、可追溯。此外,还应强化人员培训,提升一线工人和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与技术能力。工程完工后,可通过路面检测设备开展平整度、压实度、厚度等指标的复核评估,结合检测结果对施工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后续施工提供经验反馈与优化依据。通过上述系统性对策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延长道路使用寿命,保障交通安全畅通。

结语: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道路的使用寿命与行车安全,其关键技术与质量控制对策至关重要。通过对施工各环节的深入分析与优化,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路面平整度、密实度和结构稳定性,还能大幅减少病害发生率。实践表明,科学选材、规范工艺、严格管理和技术创新是保障施工质量的核心要素。未来应持续推动施工技术的标准化与智能化,强化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为建设高品质、长寿命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曹宇水.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对策[J].中国标准化,2019,(10):165-166.

[2]王嘉峥.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4,(35):25-27.

[3]冯磊,邢浩.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J].中国高新科技,2025,(05):102-104.DOI:10.13535/j.cnki.10-1507/n.2025.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