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人工智能赋能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

作者

裴磊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实验小学223900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小学数学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负担。传统作业模式中,“一刀切”的内容布置、人工批改的滞后性、数据反馈的局限性,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减量提质”“因材施教”的要求。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学习分析、智能推送、情境模拟等手段,能实现作业的精准化设计、高效化反馈与个性化辅导,为小学数学作业改革注入新动能。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与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从作业内容、反馈机制、呈现形式三个维度构建设计策略,确保技术应用服务于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

一、基于知识图谱的个性化作业生成

利用人工智能的知识图谱技术,将小学数学知识点(如“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分解为“核心概念—关联技能—应用场景”的层级结构,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智能推送适配内容。

(一)分层推送机制

基础层(巩固型):聚焦核心知识的直接应用,如“长方形面积=长³宽”的直接计算(给出长5cm、宽3cm,求面积);

提升层(理解型):侧重知识的变式应用,如“已知长方形面积 24cm2 ,长 6cm,求宽”或“一个长方形长增加2cm,面积增加10cm²,求宽”;

挑战层(迁移型):强调跨知识点整合,如“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拼组图形,计算总面积与周长”。

智能系统通过前测数据自动为学生匹配初始层级,并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动态调整(如连续 3 次基础层正确率≥90%则升级至提升层),实现“一人一策”的个性化作业路径。

(二)案例: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单元

系统先通过5 道题测评(如 0.2×31.5×0.4∗′) ),定位学生薄弱点:若学生频繁出现“积的小数位数错误”,则推送“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点小数点”的专项练习(如 43.25×0.4 ,先算 325×4=1300 ,再根据因数共有3 位小数,得1.3”);

若学生计算准确但速度慢,则推送“估算检验”任务(如 *0.8×1 . 2≈1×1=1 ,精确计算 0.96,验证合理性”),提升计算策略的灵活性。

二、基于智能反馈的作业矫正与拓展

构建“即时诊断—精准解析—变式巩固”的智能反馈链条,让作业不仅是“检测工具”,更是“学习支架”。

(一)错误类型的智能分类

系统将常见错误分为“知识型”(如公式记忆错误,如“三角形面积=底³高”遗漏 *÷2) )、“技能型”(如计算失误,如 18×5=80′′) )、“思维型”(如逻辑错误,如“混淆‘增加到’与‘增加了’”),并针对不同类型推送对应资源:

知识型错误:链接教材原文或微视频(如“三角形面积推导过程动画”);

技能型错误:推送“计算技巧口诀”(如“25³4=100,25³8=200”)及速算练习

思维型错误:呈现“对比题”(如“小明有 5 颗糖,增加到10 颗,增加了几颗?”与“小明有 5 颗糖,增加了10 颗,现在有几颗?”),强化概念辨析。

(二)拓展性资源的智能关联

对完成基础任务的学生,系统自动推送拓展内容,如:数学史知识(如“小数的起源”“圆周率的故事”);趣味挑战题(如“用1-9 九个数字组成三道算式,每个数字用一次:□+□=□,□-□=□, ⨆×◻=⨆′′) ;生活应用题(如“计算家里客厅铺地砖的数量”),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基于情境模拟的交互式作业设计

利用人工智能的虚拟仿真技术,创设“可操作、可探究、可互动”的作业情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科学探究等领域连接,提升作业的实践性与综合性。

(一)生活实践类情境

模拟真实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应用数学知识。例如:

1.“家庭购物”:智能系统生成超市商品清单(含价格、折扣),学生需规划“50 元预算购买晚餐食材”,计算总价、比较优惠方案(如“买二送一”与“八折”哪个更划算);2.“时间管理”:根据学生的作息数据(如上学时间 7:30,早餐需15 分钟,步行到校20 分钟),生成“起床时间规划表”,计算最晚起床时间并优化流程(如“边热牛奶边洗漱可节省 5 分钟”)。

(二)科学探究类情境

融合数学与科学知识,设计跨学科探究任务。例如:

1.“植物生长观察”:系统推送虚拟植物(如向日葵)的生长数据(高度、叶片数),学生需用折线统计图记录并预测“第7 天的高度”;2.“桥梁承重实验”:模拟不同形状桥体(三角形、四边形)的承重测试,学生记录数据(如“三角形桥体可承重500g,四边形 300g′′) ),计算承重比并分析“三角形稳定性”的数学原理。

(三)游戏化互动情境

将作业设计为闯关游戏,通过任务驱动提升参与度。例如:

1.“数学王国大冒险”:每关对应一个知识点(如第一关“小数加减法”、第二关“图形分类”),学生完成计算或解决问题后解锁剧情;

2.“数字密码破译”:系统生成加密信息(如“☆+△=8,△=3,则☆=?”),学生破解后获得下一条线索,最终完成“宝藏寻找”任务,在游戏中巩固知识。

四、基于数据驱动的作业优化与评价

利用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功能,构建“作业设计—实施—反馈—调整”的闭环机制,提升作业的精准度与有效性。

(一)班级共性问题分析

系统汇总班级作业数据,生成“错误率TOP3 知识点”(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错误率65%)、“典型错误类型”(如“通分步骤遗漏”)等报告。教师可根据数据调整作业内容,如针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设计“先通分再计算”的专项训练,或录制“通分技巧”微视频嵌入作业系统,实现“以数据促优化”。

(二)个性化成长档案构建

系统为每位学生建立“能力发展档案”,包含:知识点掌握雷达图(如“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错题溯源(如“近3 次作业中,2 次错误集中在‘单位换算’”);进步曲线(如“小数乘法正确率从60%提升至85%”)。教师可依据档案进行针对性辅导,家长能直观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学生则可明确努力方向,使作业评价从“结果判定”转向“过程追踪”。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赋能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需警惕“技术万能化”误区。一方面,技术无法完全替代教师的人文关怀(如对学生解题思路的深度解读、情感鼓励),需坚持“人机协同”;另一方面,要避免过度依赖智能系统导致学生计算能力退化,需平衡“机算”与“笔算”的比例。随着技术发展,可探索更多应用场景:如通过 AI 语音识别批改“口述解题思路”的作业,利用 VR 技术创设“三维空间测量”情境等。但无论技术如何迭代,“以生为本”的核心不变— 人工智能的价值在于解放师生的机械劳动,让作业回归“能力培养”“兴趣激发”的本质,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助力器”而非“负担源”。

参考文献:

[1]黄荣怀,胡永斌.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J].教育研究,2020(04):12-22.

[2]李艳.智能作业系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10):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