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践行

作者

赖玲玲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大岭中心学校 516300

摘要: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精髓,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积淀,是指导我国文化发展的核心与根本。而小学语文作为教育体系至关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既起到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还肩负着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有利于强化学生道德修养与情感认知,为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意义;践行策略;

前言: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品质以及各项能力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如果教师加以正确地引导与教育,那么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而传统文化具备深厚的文化教育价值,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和未来发展均具有显著意义。本文,针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意义与践行展开深入探究。

一、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凝聚了丰富的智慧结晶,其中涵盖了诸多的人生哲理与优秀品质,尤其是在引导低年级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所以,在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刚启蒙的阶段,教师应该有目标、有针对性地渗透和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元素的熏陶,促使学生在精神世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进而逐渐形成健全、正向的思想价值体系和人格,为推进学生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提高学生文学综合素养

悠久的传统文化凝聚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中涵盖了多样化的文学知识、语言知识以及文学表现手法等,这些都是当下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教师有目标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眼界,通过长期的学习积累进而潜移默化帮助低年级学生构建丰富的语言文化体系,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提供良好基础,为进一步地增强学生文学综合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三)促进优秀文化传承发展

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意识地渗透至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促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借鉴以及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这些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承下去,既可以显著提升小学语文的整体教学质量,还在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与发展工作中起到显著效用。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的践行路径

(一)依托教材,补充传统文化知识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托教材进而有针对性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立足于教学内容补充较为契合的传统文化知识,既有效丰富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潜移默化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有利于强化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有效培养学生形成传统文化素养[2]。例如,教师在教学小学二年级《曹冲称象》这一节课程时,可以从曹冲的人物生平以及轶事典故展开有效介绍,“学生们,本文当中的曹冲是不是非常聪明呀”,此时大家纷纷回答,教师可以再问“,那么大家认识他的父亲是谁吗?他的父亲是三国时期非常著名的曹操,学生们有听说过吗?曹冲是他非常喜爱的一个儿子,而今天所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展现曹冲非常聪明的一个故事。”通过一系列的设问,进而激发学生对于曹冲、曹操、三国时期等相关历史知识的探究兴趣。基于此情况,教师可以向学生补充讲解《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名著的相关内容,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一定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于经典名著的阅读兴趣,为践行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供有力保障。

(二)创设情境,鉴赏课本中古诗词

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内容中的核心与关键,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经典,其中汇聚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古诗词虽然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讲,理解字义、理解古诗词背后的真正内涵还是有一定难度。基于此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分析、去鉴赏课本当中的古诗词,鉴赏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实现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小学二年级《望庐山瀑布》这一首古诗时,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巍峨的香炉峰、雄奇壮丽的庐山瀑布,搭配着动态的烟云冉冉上升,再播放着空灵悠扬的音乐,借助这种视觉、听觉的双重感官教学,引导学生融入古诗的情境当中,促使学生在直观且形象的情境当中,更精准地把控诗人创作“庐山瀑布”的景色,再通过“生”“挂”“飞流”“三千尺”“疑”等字,引导学生感受庐山瀑布之壮丽,辅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诗人内涵,潜移默化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三)倡导阅读,推荐国学经典篇目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课堂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拓展,将一些国学经典阅读内容推荐给学生,通过国学内容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以实现学生逐渐形成良好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教学小学二年级《坐井观天》与《寒号鸟》 这两节课程时,这两篇课文均出自我国成语故事,其中蕴含了非常深刻的寓意和内涵[3]。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设问:“学生们,大家还知道哪些与坐井观天寓意相同的成语故事?谁能来讲一讲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鼠目寸光》《一叶障目》以及《夜郎自大》等经典成语故事,进而将课内阅读教学有效延伸至课外阅读,不仅很好地向学生展开传统文化渗透,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为进一步增强学生文学素养提供良好基础。

总结:

立足于现代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有利于引导低年级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有效健全学生的人格,同时,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储备,可显著增强学生文学素养,是全面贯彻文化兴国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并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参考文献:

[1]王佩琴.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03):43.

[2]孙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10):163-165.

[3]林雪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与策略[J].华夏教师,2023,(25):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