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从“无话可说”到“我手写我心”:小学语文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帅丽璐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实验小学 252400

正文:

写作,作为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方式,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更是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关键途径。然而,在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写作却常常陷入效率低下、学生畏难情绪普遍的尴尬局面。许多学生视写作为负担,面对题目无所适从,只得依赖套路模仿、凭空杜撰,写出千篇一律、缺乏真实情感的作文。母亲总是“深夜冒雨送我就医”,成功永远离不开“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些现象折射出当前写作教学与真实生活严重脱节的根本性问题。要真正改善这一现状,就必须让写作回归其本质——即回归儿童的真实生活,推行以“生活化”为导向的写作教学改革。

一、问题溯源:小学生写作困境的三大成因

1.素材匮乏,脱离生活之源

学生并非缺乏生活,而是缺乏有意识的感知与提取能力。现代小学生的生活空间往往被限制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之间,课余时间又常被繁重作业和电子娱乐占据,导致他们与现实世界之间逐渐形成一堵无形的墙。长期处于被安排、被灌输的状态,使得许多孩子对身边发生的事视而不见、感而不觉,更难以将日常经历转化为写作素材。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打开感官、主动观察和体验,学生的写作必将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动机缺失,缺乏真实语境

传统写作教学多以教材命题为中心,强调符合考评要求,却忽略了写作的交际本质与读者意识。学生常常不知道“为什么写”、“写给谁看”,只能被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种脱离真实语境与表达需求的写作,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反而使其变成一种机械、枯燥甚至令人焦虑的练习。没有真实的表达欲望,就不会有真正动人的文字。

3.评价偏差,助长“伪成熟”文风

在作文评价中,部分教师不自觉地偏好辞藻华丽、结构工整、立意“崇高”的文章,而对于语言质朴但情感真挚、视角独特的习作则评价不高。这种评价标准导致学生误以为写作就是“美化”和“拔高”,于是刻意模仿成人腔调,滥用成语名言,掩盖真实情绪与想法。其结果就是童真被压抑,个性被磨平,创造性思维日益枯竭。

二、理论支撑:生活化写作的教育理念与依据

生活化写作教学理念深深植根于现代教育哲学与语文教育理论,尤其受到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以及语文新课标中“加强语文与生活联系”的指导原则的影响。该理念的核心在于:写作不应是脱离真实语境的技能训练,而应成为学生记录生活、表达自我、与他人沟通的重要方式。它强调“写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注重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中寻找写作动机和内容,真正实现“我手写我心”。

三、实践路径:构建生活化写作教学的三维模型

生活化写作,其核心理念是“写作即生活,生活即写作”。它要求教师将写作教学全方位地融入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为生活需要而写,为情感宣泄而写,为交流分享而写。

(一)开源:拓宽生活素材的汲取渠道

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学生打开“生活的雷达”,发现并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观察日记,培养感知能力。引导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不必长篇大论,但须真实细腻。可以记录自然变化(如第一片落叶、蜻蜓点水)、身边人物(如老师的新发型、爸爸修自行车)、事件片段(如课堂趣事、一场争吵)等。通过日常训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度和捕捉细节的能力。

体验活动,创造共同经历。有计划地在班级内组织丰富的体验活动,如“护蛋行动”、“观察豆芽生长记”、“班级厨神大赛”、“校园寻宝”等。共同的、有趣的经历,不仅创造了写作素材,更提供了共同的情感基础,让学生“有米下锅”,且“有情想诉”。

话题聊天,激活情感记忆。利用课前五分钟或班会课,开展“生活话题微聊”,如“最近最让你开心/烦恼的一件事”、“推荐一个你最喜欢的角落”、“说说你家的‘奇葩’家规”等。在轻松的聊天氛围中,学生相互启发,沉睡的记忆和情感被唤醒,成为了写作的源头活水。

(二)赋能:在真实情境中激活表达欲望

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有意义的写作任务情境,赋予写作以实际功能,让他们“为我所欲言”而写。

创设真实任务情境。以实际需求驱动写作。例如,为班级公众号撰写活动报道、给喜欢的作家写一封信、为校园植物设计介绍牌、制定一份“班级公约”、撰写竞选演讲稿等。这类任务目标明确、受众真实,能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实际功能与社会意义。

革新写作教学过程。打破“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的传统线性模式,将写作课设计成开放、协作、动态的工作坊。鼓励小组讨论、思路共享、头脑风暴,帮助学生建立从素材收集、提纲拟定、草稿书写到修改完善的全过程指导机制。提供句型支架、范文示例、构思图表等差异化支持工具,帮助基础薄弱学生顺利起步。

尊重个性化表达。真诚比华丽更重要,真实比规范更珍贵。教师应宽容并鼓励学生使用属于自己的语言——可以是天真烂漫的想象,也可以是朴实无华的叙述。例如“太阳公公喝醉了,脸蛋红彤彤的”这类生动而充满童趣的表达,应受到肯定和保护。真正的写作教学,是让孩子找回自己的声音。

(三)评价:建立以真诚为核心的激励导向

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态度与取向。生活化写作教学应构建以“发现亮点、鼓励真实、关注成长”为原则的评价体系。

赏识评价,强化写作自信。教师应像“探矿者”一样努力发现每一篇习作中的闪光点——一个贴切的词语、一个真实的细节、一段真挚的情感。通过具体、真诚的表扬,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和被认可,从而增强写作自信与兴趣。

读者评价,拓展反馈维度。打破教师作为唯一读者的垄断局面,通过作文朗读会、班级博客、校园广播、作文墙等多种形式,拓展习作的读者群。同学、父母、其他班级师生都可以成为回应者。多元的外部反馈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交际价值与成就感。

过程评价,注重持续成长。将评价贯穿写作全过程:从素材积累、构思立意,到草稿撰写、反复修改,每一个阶段的努力都应得到肯定。教师可通过建立写作成长档案袋,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轨迹,从而理解“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培养精益求精的写作态度。

结论:

写作的本质是生命的表达与沟通。生活化写作教学,就是要打破写作与生活之间的厚壁,让学生的笔端流淌出生活的活水,浸润着真实的情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使命不是教会学生雕琢华丽的空洞辞藻,而是唤醒他们感知生活的敏锐心灵,赋予他们自信表达的真实勇气。当我们成功地将写作的根须深扎进学生生活的土壤时,我们必将欣喜地看到,每一个孩子都能“我手写我心”,从此告别“无话可说”的沉默,迎来“妙笔生花”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