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育融合”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李玮秋
云南省文山市卧龙街道中心小学 663099
一、引言
随着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小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多发态势,引发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切,探索高效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已成为教育领域亟待破解的重要命题。"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突破传统分科教育的局限,通过德育铸魂、智育增慧、体育强身、美育润心、劳育塑行的协同联动,构建起立体化育人体系。深入探究五育融合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关联,能够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五育”各自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德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引领作
在系统的德育实践中,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念的浸润,帮助小学生逐步形成客观理性的自我评价体系。这种内化的道德认知不仅能够规范学生的外在行为,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其积极向上的内在精神世界,为抵御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与价值迷茫构筑坚实的思想防线。
(二)智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在智育过程中,小学生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能够有效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增强自信心。例如,数学学习中的逻辑推理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和理性;语文学习中的阅读和写作,为学生提供了情感表达和心理疏导的渠道。
(三)体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身体素质增强,同时大脑会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能够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改善心情。例如,跑步、篮球等运动项目,让学生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释放压力,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
(四)美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滋养作用
美育通过审美教育和艺术实践,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独特的滋养作用。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情感表达和心灵释放的空间。
(五)劳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作用
劳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平时在家里家李做家务、在学校做实践劳动,学生学会自理自立,加强生活能力和责任感。例如,在种植劳动中,学生通过精心照料植物,观察其生长过程,感受生命的力量,培养耐心和爱心;在手工制作劳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作品,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五育融合”协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五育融合构建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五育融合”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机整合,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各育相对独立的界限,形成一个相互关联、促进的整体。在这个体系中,德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价值导向,智育为心理健康发展奠定认知基础,体育为心理健康提供生理保障,美育为心理健康增添情感色彩,劳育为心理健康塑造实践品格。
(二)五育融合满足小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
在小学阶段,“五育融合”能够给予学生这种差异性心理问题,多元化满足学生的心里需求。对于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让其在团队合作中增强自信心,通过劳育让其在劳动成果中获得成就感;对于想象力丰富、情感细腻的学生,美育能够更好地激发其创造力,
满足其情感表达的需求。
(三)五育融合促进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五育融合”通过各育之间的协同作用,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德育以塑造高尚品格与社会责任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培育道德自觉与担当意识;智育聚焦思维能力发展,通过知识传授与探究实践,激发理性思考与创新创造潜能;体育重在锻炼学生锲而不舍的意志,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协作共赢的团队精神;美育以审美教育为抓手,浸润学生心灵,提升情感感知与艺术鉴赏能力;劳育立足实践育人,强化劳动观念,提升动手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五育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基于“五育融合”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一)优化课程设置,实现五育在课程中的融合
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机融入学校课程,能够实现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优化与提升。例如,在语文课程中,通过经典文学作品、写作训练、戏剧表演融入美育;在数学课程中,结合数学史、数学建模、数学游戏提升学习兴趣促进心理健康。
(二)教学方法创新,重塑五育融合的教育环境
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剧场教学、自主式学习、交流学习等方式,营造五育融合的教育环境。例如,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科学问题,既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智育),又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体育),同时激发对科学的热爱(美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德育)。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中实现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五育融合育人能力
五育融合教育的有效落地与高质量推进,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综合育人能力的全面提升。学校应通过专题讲座、教学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让教师深入理解五育融合的内涵和价值,掌握在教学中实现五育融合的方法和策略。
(四)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五育融合视角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高质量推进需要凝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整合各方教育资源。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在家中配合学校开展五育融合的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四、结论
“五育融合”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各自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独特作用,而五育融合能够协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应进一步深化对五育融合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认识,不断探索创新,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媛媛.心理健康课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J].辽宁教育,2018(14).
[2]刘福莲.让主题班会成为有效的“德育场”--班主任德育工作浅思[J].教师,2020(4).
[3]唐名淑.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8(50).
[4]韩雪、景宏云.小学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