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贾丽娟 邓丽

涡阳县第六中学 安徽亳州 233600;涡阳县特殊教育学校 安徽亳州 233600

引言

数学运算能力作为初中生构建代数、几何、统计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石,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初中阶段对各类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中,更在初中阶段核心内容的学习中扮演关键角色,为后续更复杂的数学思维与解题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下审视当前的运算教学,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沿用的、以海量重复练习为核心的训练模式,虽然重视运算结果的准确性,但在运算背后逻辑推理过程的探究、数学抽象符号意义的理解,以及运算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价值的挖掘等方面存在优化空间。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运算能力培养策略,将核心素养强调的综合性与过程性融入教学实践,逐步实现从技能训练到素养培育的教学转变。

1 数学运算能力的核心素养内涵

算理理解层面:学生若能深入探究运算背后的数学本质,例如在分式运算时明晰“通分”源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推导中“配方法”与“平方根的意义”的关键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数学抽象与逻辑推理素养的发展。

策略运用方面:面对具体数学问题,若学生可以依据问题的不同特点,灵活地在多种运算方法中进行选择,像在解方程组时恰当决定使用“代入消元”还是“加减消元”,在复杂代数式运算中巧妙运用“整体代入”等技巧,这或许意味着其创新意识与数学建模素养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2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策略

2.1 借助情境教学,深化运算认知

在教学实践中,可尝试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或已学数学知识入手,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逐步发现运算法则。以“有理数减法”教学为例:

情境创设:不妨向学生提出“温度计示数从 3℃变为 -2*C ,温度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等问题,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3−(−2)”;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回顾“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这一知识,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导 3-(-2)=3+2=5 ,进而总结归纳出“减去一个负数等同于加上它的相反数”的运算规律;符号提炼:通过使用字母将运算法则表示为“ a-(-b)=a+b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符号所蕴含的逻辑关系,避免单纯依赖记忆口诀学习运算规则。

2.2 优化运算习惯,提升运算“准确性”素养

2.2.1 规范书写:建立“运算流程可视化”标准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可考虑构建一套系统的运算书写规范体系,引导学生追求“步步有据、等号对齐、符号清晰”的书写要求。在运算过程中,建议学生标注每一步骤的理论依据,例如运用等式性质、乘法分配律等知识要点;在移项环节,提醒学生注意符号的变化并做好标记;完成运算后,鼓励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并将检验过程完整呈现。通过这种“步骤标注依据”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逻辑严谨性。

2.2.2 控制工具:明确“计算器使用边界”

参照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在七年级有理数运算以及八年级整式与分式运算的学习阶段,可适当减少学生对计算器的依赖;而在九年级涉及二次根式复杂运算、统计数据处理等内容时,可允许学生有条件地使用计算器。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可适时开展“口算抢答”“笔算竞速”等活动(如设置“1分钟内完成 10 道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挑战),助力学生夯实基础运算能力。

2.3 渗透策略思维,培养运算“灵活性”能力(融合转化、创新意识)

2.3.1 教授核心策略:探索运算思维的进阶路径

整体代换:当遇到结构复杂的数学表达式时,不妨尝试将其视为有机整体,引入新的变量进行替换。这种处理方式往往能简化运算步骤,避免因过度展开而导致的繁琐计算。

数形结合:借助直观的几何图形,将抽象的代数问题进行可视化转化,能有效降低问题的复杂性。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减少因分类讨论带来的思维负担,提升解题效率。

分类讨论:依据数学对象的本质特征,将其科学地划分为不同类别展开研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细致分析定义域等关键要素,能够显著减少符号错误等常见问题。

2.3.2 引导策略选择:培育学生的自主优化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呈现同一数学问题的多种解决路径。以数值计算为例,既展示常规的直接计算方法,也介绍运用特定公式的简便算法。

鼓励学生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在分析与实践中逐步体会合理选择运算策略的重要性,进而培养自主优化解题思路的能力。

2.4 适配特殊教育需求,构建个性化运算培养路径

2.4.1 多感官联动:借助实物与情境建立运算认知

针对特殊学生“具象思维优先于抽象思维”的特点,以“实物操作+场景模拟”破解运算抽象性难题。教学“10 以内加减运算”时,利用彩色积木(红色代表正数、蓝色代表负数)、数字卡片、生活道具(如水果、文具)搭建“可触摸的运算场景”:计算“3+2”时,让学生先拿出 3 块苹果造型积木,再添加 2 块橘子造型积木,通过“触摸数量变化+口头计数”理解加法本质;学习“有理数减法(5-3)”时,结合“整理书包”情境,先在书包里放入 5 本练习本,取出 3 本,引导学生通过“实际取放+视觉观察剩余数量”,将抽象减法转化为“数量减少”的具象过程,再逐步过渡到“数字符号记录”,避免直接灌输“减号含义”。此外,可借助听觉辅助工具(如数字儿歌、运算指令录音),将运算步骤编成节奏明快的短句(如“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先算里面”),帮助注意力薄弱的学生通过“听记+跟读”强化运算顺序,兼顾听觉型学习需求。

2.4.2 辅助工具适配:降低运算认知障碍

针对特殊学生的感官差异,提供适配的运算辅助工具以减少学习障碍:为视觉障碍学生配备“盲文数字卡片”“触觉运算模板”(刻有凸起数字和运算符号的木板),并结合"语音计算器”(输入数字后播报结果辅助验证);对注意力缺陷学生,采用“大字体、分栏式运算练习纸“(划分“算式区”“计算过程区”“结果区”)”,用不同颜色标注运算符号(如红色 "+" 、蓝色“-”)以减少视觉干扰;针对自闭症谱系学生,设计"运算流程可视化图表”(如解一元一次方程步骤图:“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 1”,每个步骤配简单图标),帮助学生规范运算过程、降低逻辑记忆负担。通过这些策略,特殊教育领域的初中生能在“具象-半抽象-抽象”的渐进式学习中理解运算原理、掌握方法,同时在生活化实践中体会运算应用价值,实现“运算技能提升”与“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双重目标。

结束语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尝试突破传统“技能训练”的固有模式或许是值得探索的方向。从多维度着手,或将有助于使运算成为发展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后续教学实践中,若能适当引入信息技术,或许能为运算能力培养带来新的契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运算准确性得以提升的同时,有望对运算原理、方法及应用价值形成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数学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吴为财.浅谈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24(30):40-42.

[2]赵琳.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策略[J].启迪与智慧(上),2024(10):18-20.

[3]许秉.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4(18):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