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研究
覃柳菊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屏南乡中心小学 广西河池 546303
在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深入推进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将地方的红色资源有机地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中,有效地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基于对地方的红色文化资源独特的育人价值的深入挖掘,对红色资源与思政教育的深入的契合点的系统的梳理,从而更好的为当代的青少年成⻓成才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食粮和引领的方向。
一、地方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应用价值
(一)丰富思政课内容
借助地方红色资源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我们就能对思政课的教学作出更为生动的、更为形象的、更能打动人的“点睛之笔”,为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支撑。通过对当地革命遗址、英雄的事迹、红色文物等的充分挖掘手段,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历史事件巧妙的相结合,使得教学的内容更加立体,更加丰满。比如,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讲解时,可以借助当地的革命英雄故事的,引起了学生对爱国的深深感受;通过对“艰苦奋斗”的理论阐释,可以运用当地革命先辈的事迹,使得教学理论变得更加生动可感,更加深入人心。
(二)传承红色文化
将充分的把地方的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中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的应用价值,而且更具有深远的历史的文化的价值,其核心就在于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好这部分的红色文化。通过将红色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在理论的学习中感受到了红色精神的浓厚的熏陶,而且更让他们在实践的体验中对革命的先辈的崇高的品格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崇敬。
二、地方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研究策略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夯实教育“方向舵”
将当地的红色资源将其有机地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中,既能明确了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又能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成⻓、为学生的将来的人生道路的选择,筑牢了他们的思想根基。
依托于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为总的指导思想,将宜州丰富的红色故事、英雄事迹充分地作为生动的教材,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发展。比如,我们可以对宜州革命历史故事进入深入挖掘,发现了一个极具教育意义的具体案例——宜州抗日自卫队的先进事迹。正是当地的普通百姓们在日寇的侵略面前,将原本的锄头般的农活扔到一旁,拿起了枪杆子,为的就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保卫自己的家园,守护好亲人,终于毅然地投身到抗日的伟大斗争当中。是因为他们对家乡的深深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坚定的信念,使他们在缺乏了专业的军事训练的情况下,同日军展开了惨烈的激战。采用对自卫队的感人故事的深入剖析手段,将爱国主义的精髓有机的融入思政课堂的教育之中,让学生在对这段感人的历史事件的感受的同时,也能从中深刻的感受到爱国主义的内涵。
凭借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对红色资源的魅力感受到了质的提升,也让他们明确了自身的学习目标和未来的成⻓方向,将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真正的落到了实处。
(二)系统构建课程体系,拓宽思政“主渠道”
通过对广西宜州的典型做法的深入挖掘和借鉴,将其有机的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之中,进一步拓宽了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为思政课的建设提供了更好的思路和借鉴。借助对宜州革命纪念馆的深入挖掘,我们就地就物地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的教学模块,旨在将革命的历史感和革命的精神感
更好地传递给广大师生。
首先,组织师生一同到纪念馆实地参观,通过对历史的文物、图片和影像的深入感受,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那一段革命的岁月的多么的艰辛又多么的伟大。通过对各个展品的专业的详细的解说引领学生走近了革命精神的内涵,让我们深入地感受和领悟了革命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学生通过对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的深入的分组讨论手段,深入的分析了其在精神品质的对当代青年的深远的启示,对其所体现的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斗志、无私的精神、求实的作⻓等精神品质的深刻的启迪,不仅使我们对革命先辈的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道路、人生理想等都有了更明白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将革命先辈的精神传承下去,真正做到“继往开来”、“更先进一步”。
通过对宜州的“红色资源”的深挖和精心的教学设计,我们不仅将其转化为思政课的生动的案例,更将其打造为思政教育的新⻓口、新通道,有效的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等多方面的教学效果。
(三)整合地方红色资源,创建多元“资源库”
以宜州革命烈士纪念园的典型案例为主,将纪念碑、历史的陈列馆、烈士的墓群都统一地集于一体,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更将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的英名、英烈都一一刻画的活灵活现地保存了下来。借助对教学实践的深度挖掘,我们将其有机的划分为三大相互的构建资源库:
首先以实物资源的模块为基础,既将纪念园内的珍贵的革命时期的各类武器、生活用品、书信手稿等 200 余件的文物全部通过高清的扫描与数字化的标注等技术手段形成线上可供查阅的展品库;其次以口述的资源的模块为主,采集了 12 位健在的老红军及烈士的后代的访谈的录音,分别整理成《宜州革命的亲历者口述史》等一系列的音频包,并配套了对应的文字的实录与对其的深入的背景的解析等;最后将利用 360 度的全景的摄影技术将纪念园的全貌都复刻了出来,并将与之相配套的 AR 的技术还原了“1945 年宜山战役”的历史的场景,最后都生成了可交互的虚拟的教学场景等。
最后,凭借对资源库中丰富的课题素材的灵活的调取,如“一把锈迹斑斑的冲锋号”“老战士亲述的伏击战的细节”“AR 重现的攻占县政府”等,充分的实现了“一例多用、分层的渗透”的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本次实践研究中,我们认识到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价值与时代意义。通过系统梳理地方红色资源的历史脉络和精神内涵,创新性地将其与思政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实践表明,这种教学创新既传承了红色基因,又激发了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研究,探索更多元化的教学路径,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刚,陈春凤.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J].文教资料,2024,(17):87-89+101.
[2]潘乐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索[J].安徽教育科研,2024,(27):7-9.
注:本文为;课题编号:hcsxbyx2024A092 课题类别:市级课题(A课题名称:《地方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