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高校法学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罗哲
武汉学院
摘要:在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政策指引下,地方高校法学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以法学新文科建设发展理念、法学专业优化、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为抓手,深入思考并精心策划如何培养出真正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法治人才。地方高校在迈向新文科建设的征途中,需结合区域法治需求,探索并开辟出一条凸显法学教育特色的道路,例如通过“法律+数字技术”交叉课程体系实现差异化发展,这一路径亟待系统化研究。笔者从思想引领的高度、法律实践的广度、课程思政的深度、就业对接的精准度等方面论述。
关键词:地方高校;法学教育改革;对策
引言
在当今社会,法律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等一系列新变革,法律问题日益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这对法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法学教育过度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许多法学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常常感到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难以迅速适应法律实务工作的需要。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校法学教育应主动作为,深化教学改革。
1新时代对高校法学教育的新要求
1.1适应法治国家建设需要,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不断推进,法治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这对法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法学教育要主动适应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培养具备扎实法学理论功底、过硬法律实务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例如,通过引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库开展判例研习,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法治理念,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1.2顺应法学发展趋势,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法律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法学教育必须主动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加快学科转型升级和内容更新迭代,积极探索“法律+科技”“法律+金融”等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法学学科与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培育既精通法律又熟悉科技的复合型法律人才,以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1.3立足法律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法学生实践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对高质量法律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当前法律服务供给在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一需求。作为法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法学教育要立足法律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法学人才培养体系。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强化法律诊所、模拟法庭等实践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务的机会,切实提升学生法律文书写作、法律谈判、法律辩论等实践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复杂疑难法律问题的能力。
2新时代地方高校法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2.1坚持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2.1.1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地方高校法学教育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理论是重要引领。没有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法治实践”。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法治理论在法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2.1.2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学教育全过程
①开设专门课程,系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通知》要求,高校应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专门课程。同时,法学专业核心课程采取“1+10+X”分类设置模式,“1”即指“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学习并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性和时代性,进一步加深对其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核心指导地位及作用的理解。而“X”可设置为区域法治实践专题,如长三角一体化法治保障研究。
②融入专业课程,实现习近平法治思想全覆盖。在民商法课程中嵌入《民法典》实施典型案例,例如结合“人脸识别第一案”解析权利边界。除了开设专门课程外,《通知》还着重指出,高校应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学类各专业各课程之中,确保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覆盖。在法学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紧密围绕课程内容,深入讲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
③强化实践教学,深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体悟。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形式,让学生学习和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要求和应用价值,提高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深化专业融合,拓宽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认知视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指出,优化法学学科体系,推进法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培养高质量复合型法治人才。地方高校可依据自身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分析地方经济、文化和产业发展趋势,明确法学专业与哪些专业交叉融合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发展。
2.2系统化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为法律教育注入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
应用型高校要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精神内涵,强化法律教育的价值引导。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法律精神,如公正无私、诚实守信、仁义礼智等,这些是现代法治社会所推崇的核心价值观。例如,商鞅变法事件中,不仅展示了法家思想的严厉性,还强调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传统文化故事中蕴含的这些法律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价值观,引导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恪守法律伦理、维护公平正义。
应用型高校应将传统文化故事与现代法律实际案例相结合,提升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以致用能力。例如,法学教师可以将“郑板桥断案”“包拯审案”等历代名案故事与当代司法判决进行对比结合,探讨其中的法律原则与程序正义话题,使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法律的运作机制,加深对法律判决理论的理解,进而提升其在职业生涯中的实际应用能力。
2.3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当今时代,法学日益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特点。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法律人才,需要开阔专业视野,促进学科交叉。法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资源优势,与其他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跨学科实践活动。比如,与经管学院开展48小时限时模拟仲裁大赛,设置股权回购、数据跨境流动等议题,要求法学生运用《公司法》第142条与经管学生进行商业估值博弈。联合信息学院开发“AI法律责任沙盒系统”,模拟自动驾驶事故归责场景,训练学生处理技术伦理难题的能力,并共同完成商事仲裁案例的分析、庭审、裁决等环节。法学生可以充分展示法律专业素养,经管学生则发挥商业分析长项,双方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得益彰。跨学科实践不仅要着眼法学与传统学科的融合,还要瞄准前沿交叉领域。可以联合信息学院,开展“人工智能法律责任”研讨,共同探讨智能时代的法律规制难题。或是与医学院合作,以“医疗纠纷和解实务”为主题开展学术沙龙,从法医学、医事法两个维度审视医患矛盾。将法学知识嵌入生物、能源、环保等不同场景,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法学教育研究承担着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光荣使命,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地方高校法学教育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考验。通过法学新文科建设的发展理念引领,地方高校需勇于创新,从思想引领、法律实践、课程思政、就业对接等多个维度综合施策,推动法学教育迈向更高水平,为法治社会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法治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青涛,龚丽.行业特色高校法学毕业生就业现状与提升策略探析: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法学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11):79-85.
[2]徐显明.新文科建设与卓越法治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21(1):8-10.
[3]徐晓,胡光.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42(1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