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优化与实践研究
李国梁
河北省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一、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保障工程质量的核心机制,其局限性逐渐凸显。部分企业仍沿用传统管理模式,存在流程繁琐、责任划分模糊、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导致质量事故频发、资源浪费严重。在此背景下,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并开展实践研究,不仅能满足当前工程建设对质量管控的高要求,还能推动建筑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当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流程脱节,责任划分不清晰
部分建筑企业的质量管理流程缺乏连贯性,从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策划,到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再到竣工后的质量验收,各环节存在 “各自为政” 现象。例如,技术部门制定的质量标准未及时同步至施工班组,质检部门发现的问题无法快速反馈至责任部门,导致问题整改滞后。同时,责任划分模糊,出现质量问题时易推诿扯皮,影响质量管理效率。
2.2 技术应用不足,信息化水平低
当前多数建筑企业在质量管理中仍依赖人工记录、纸质台账,信息化工具应用较少。一方面,人工记录易出现数据误差、遗漏,且数据汇总分析效率低,难以实时掌握施工质量动态;另一方面,BIM、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质量管控中的应用不足,无法实现对施工关键环节的精准监测,如混凝土浇筑质量、钢筋绑扎间距等,导致质量隐患难以及时发现。
2.3 人员质量意识薄弱,培训体系不完善
施工人员是质量管理的直接参与者,但其质量意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部分一线施工人员为追求进度,存在违规操作现象,如简化施工工序、使用不合格材料等;同时,企业对人员的质量管理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内容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操性,且培训频率低,无法满足施工过程中对质量管控技能的需求。
三、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策略
3.1 完善管理流程,明确责任划分
首先,构建 “全流程闭环” 质量管理流程,将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竣工验收三个阶段的质量管控环节进行整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各部门数据实时互通,如技术部门制定的质量标准通过企业内部平台同步至施工、质检等部门,质检部门发现的问题通过系统直接分配至责任部门,明确整改时限与要求。其次,制定清晰的责任清单,采用 “岗位责任制”,将质量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如项目经理对项目整体质量负责,施工班组组长对班组施工质量负责,同时建立质量问责机制,对出现质量问题的责任主体进行追责,避免推诿现象。
3.2 推动技术融合,提升信息化水平
一方面,引入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 “施工质量云管理系统”,实现质量数据的数字化记录与实时共享。施工人员可通过移动端上传施工质量数据,如材料检测报告、工序验收记录等,质检人员通过系统实时查看数据并进行审核,管理人员通过系统数据分析掌握质量动态,及时发现异常并调整管控策略。另一方面,加大 BIM、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力度,利用 BIM 模型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提前排查质量风险点;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对施工关键环节进行实时监测,如混凝土养护温度、钢筋保护层厚度等,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管理平台,实现质量问题的早发现、早处理。
3.3 强化人员管理,完善培训体系
第一,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定期组织全员质量管理宣传活动,如质量事故案例分析会、质量管理标兵评选等,让施工人员深刻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从 “要我重视质量” 转变为 “我要重视质量”。第二,优化培训体系,结合不同岗位需求制定差异化培训内容,如对一线施工人员开展实操性培训,重点讲解规范操作流程、质量问题识别方法等;对管理人员开展信息化工具应用、质量风险管控等培训。同时,采用 “理论 + 实操” 的培训模式,邀请行业专家现场指导,定期组织技能考核,确保培训效果。
四、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的实践应用
4.1 实践项目概况
选取某城市核心区域的住宅小区建设项目作为实践对象,该项目地处人口密集的居住板块,周边已有成熟社区,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控、环境影响及交付标准均有较高要求。项目涵盖多栋高层住宅楼,整体规划需兼顾居住舒适度与建筑安全性,施工过程中涉及的工序复杂,包括地基处理、主体结构施工、装饰装修及配套设施建设等多个环节。
4.2 实践过程与措施
在管理流程优化方面,项目团队首先针对原有流程中各部门信息不通畅的问题,搭建了专属的 “质量管控信息平台”,该平台专门设置了不同部门的操作权限与数据共享模块,技术部门制定的施工质量标准与规范可直接在平台上发布,施工班组在现场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质量疑问也能通过平台及时向技术部门咨询,质检部门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则可通过平台直接关联到对应的责任班组与负责人,同时明确要求各环节的衔接需在平台上留下记录,确保每一项质量管控工作都有迹可循。在技术应用层面,考虑到项目结构复杂、关键工序较多的特点,团队引入 BIM 模型对整个施工流程进行全面模拟,尤其是在墙体砌筑与管线预埋等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
4.3 实践效果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体系优化实践,该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呈现出显著的改善效果。在质量管控方面,原本常见的工序质量不达标、问题整改拖延等情况得到了彻底解决,施工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更加注重细节把控,主动按照质量标准执行每一道工序,质检部门发现的各类质量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响应与处理,整个项目的质量管控形成了良性循环。在施工效率提升上,由于质量问题的减少,原本因质量不达标导致的返工重做情况大幅减少,施工班组能够按照计划稳步推进施工进度,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也更加顺畅,避免了因返工造成的工期延误,项目整体的施工节奏得到有效把控。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明确当前体系存在管理流程脱节、技术应用不足、人员意识薄弱等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完善流程、推动技术融合、强化人员管理等优化策略,结合实际项目实践验证了优化策略的有效性。实践表明,优化后的质量管理体系能有效提升施工质量管控效率,降低质量隐患,为建筑企业质量管理提供可行路径。未来,随着建筑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还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楠,侯亚明,刘国.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管控体系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5,(04):221-223.
[2]王艺程,张拓,刘振岐.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管理体系研究[J].北方建筑,2024,9(06):28-31.
[3]祝林峰.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创新与实践[J].工程机械文摘,2024,(06):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