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儿童视角”下初中英语启事类应用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与探究

作者

丰克增

重庆两江新区西大附中金州学校 401120

一、“儿童视角”的概念阐释

什么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儿童视角”?根据李镇西的诠释,儿童视角就是要求教师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写道:“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二、“儿童视角”的教学意蕴

以上诸位名家所谈多是在哲学和教育学意义上赘述。落实到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境中,可能需要有所侧重。具体说来,“以儿童视角”开展教学实践指的是,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伊始,就应该站在儿童的处境中去思考和创造,设身处地思考学生与授课主题相关的知识经验有哪些,学生对哪些方面的认知有需要和兴趣,学生在参与课堂互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学生有待提高的与授课主题关联的核心素养是哪些等等。这与传统的“备课,备学生”有共同之处,然“以儿童视角”开展教学更加强调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这个教育教学的原点。

三、“儿童视角”下课例剖析

人教版七上课本第三单元 2b 是一篇典型的应用文,是生活中常用的寻物启事和招领启事,具有鲜明的文本特色。在开展此篇读写教学时,如果按照传统课堂模式,两个步骤即可完成,即阅读检测和语言学习。整个过程极其简洁,然其弊病也正在此,亦即缺乏对文本的结构、修辞,体裁等方面的关注。笔者采用了“情景导入----信息梳理----结构剖析----语言鉴赏----文本评价----迁移应用”6 个步骤处理文本,层层推进,最终实现信息筛选,文体把握,语言吸收,顺利迁移等各方面能力目标。

1.创设情境,自然带入

情景导入环节,向学生询问,I lost my English book in the school building. I wrote something on a piece of paper and put up the paper near the building gate. Many students came to read the p aper and a boy gave my English book back. What is the paper? Do you know? 由此引出 A Lost Notice 的概念,再以班上学生最近捡到一个手机为例(提前做好调查,尽量真实),按照同样方式引出 A Found Notice 的概念,情景化的导入,贴近生活,学生情趣浓郁,对概念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2.条分缕析,高效输入

信息梳理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针对“招领启事”和“寻物启事”的区分和依据开展基于证据的阅读(evidence-based reading)。学生的回答从标题,图片,正文,表情包等多方面入手,对启事的文体特征有了深刻的感受,同时也加强了逻辑思维训练。在第一部分启事类型辨识及说明的基础上,第二部分采用了教材 2c 的列表,对四则启事的文本信息进行了填表式梳理,学生对文本梗概有了基本把握。

3.结构剖析,五脏俱全

结构剖析环节,按照宏观架构—中观要素—微观修辞的模式,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向学生提问,如果把一则启事的结构划分开来的话,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是什么?由此引出 Head—Body—End 的宏观架构。然后请学生归纳出开头的几种方式,并作优劣评价,找出每种开头方式的好处和不足。第二步,请学生归纳出主体部分的基本结构及要素(what-where-ask-feeling-how),是为中观要素。紧接着,进一步要求学生列举出各个要素特别是 how 和 where 的表达方式,是为微观语言输入。第三步,要求学生归纳出结尾部分的几种表达方式方式。结构剖析分阶段逐步完成,学生对启事要素及架构有了较好的掌握,丰富了对于文本要素的认识。

4.语言鉴赏,对比凸显

语言鉴赏环节,如上所述,镶嵌在微观修辞环节,既基于结构分析,就地取材,又一并列出,对比分析,体会深刻。并通过评析不同表达方式的优劣,学生更加印象深刻。比如,在开头部分就有三种形式:1.以 Lost:或 Found:开头,表明启事类型。2.以失主姓名开头,表明交流对象。3. 省略开头。通过评析各自功能和优劣,学生们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了各种形式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特别向学生强调图片语言的直观性,醒目性特征,使其明白,在宣传类应用文体中,图片语言重要性并不亚于文字语言。试想,贴满启事的公告墙上,图片语言是最有利于第一时间凸显主题的。

5.文本评价,增进内化

文本评价环节,基于“宏观架构—中观要素—微观修辞”这一框架逐级推进,对关键环节和其相互关系进行渗入分析并做出评价(比如启事的基本要素和各自特点)。通过分析和比较,学生对启事类文本的结构有了较全面的把握,并对各个要素的作用和优劣之处有了切身的体会。通过对四则启事图片语言,文字语言,要素构成等方面的逐一评价,更加明晰了各个要素的特征,也同时提高了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发展了高阶思维,同时也为后面的迁移应用做好准备。

6.迁移应用,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环节,借助课本 3a 的两则启事,分四步完成。第一步,要求学生选词填空,完成启事。

旨在巩固学生对启事类文本语言特点和文体特征的掌握。第二步,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对两则启事进行评价,找出各自的优劣之处,这是对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变式训练。第三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则启事,进行创造性优化。第四步,选取典型案例投影展示,全班共同评价鉴赏。当然,如果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此环节也可以考虑基于真实的任务情景,让学生分组或独立设计一则失物或招领启事(事前做好调查,任务情景设置尽量真实),把基本要点表格列举出来供其参考,范例如下:

结语

纵览整个教学设计,步骤间的过渡和步骤中的具体环节,都是从学习者视角出发,搭建支架,帮助学生逐步走完整个学习过程,逐步建构关于启事类应用文的认知结构,并在优化应用中实现由认识到文化,由评价到创造的能力升级。

逐渐尝试并熟悉“以儿童视角”开展教学是一种基于对传统的“填鸭式”机械死板教学的弊病的认识和名家关于 “以儿童视角”从事教育的论述所进行的一种综合思考,也是一次适应特定校情、学情的探索,优点优势非常明显,不足甚至败笔之处也必然会有,比如读写结合课堂容量较难平衡,课堂节奏把握有难度等。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为指导今后的读写结合教学提供方法论层面的有效指导。

参考文献:

[1] 李镇西. 自己培养着自己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3] 鲁子问. 中学英语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 谢忠平. 中学英语阅读课程与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 崔允漷. 新课标关键词[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此论文系重庆两江新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重点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研究》(渝两江教研发〔2023〕159 号)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