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生活情境教学实践
陈秀娇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易州学校 074200
引言
数学核心素养是在数学教育教学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包括学生的理性思维、创新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这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传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即要求教师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数学核心素养教学。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生活化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 初中数学教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核心素养,能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的学科,强调推理、证明和演绎。在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接触更为复杂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如代数、几何、概率等。这些数学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反思,学生可以逐渐培养起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找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至关重要,还能在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从而作出正确决策。
2 初中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创设的必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生正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传统的公式推导和题海战术难以满足他们的认知发展需求,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和知识应用能力薄弱。实践表明,将数学概念植入可感知的生活场景,能够有效弥合抽象符号系统与学生经验世界之间的鸿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是破解当前课堂教学低效困境的必然选择。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生能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生活情境教学实践策略
3.1 创设真实情境,营造生活化教学氛围
新课程视域下,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习惯于直接讲解数学知识,这种枯燥的讲解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生活化教学,教师可以调整导入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借助图片、视频等方式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引发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讨论与思考,而且能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吸收知识。以可能性一课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天气预报的视频片段。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明天一定会出现天气预报中所说的天气情况吗?明天出门要不要带伞呢?”通过这样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可能性的思考,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很多事情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从而自然地导入“可能性”这一话题。接下来,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可能性”的概念,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面放入一些红球和白球,让学生分组进行摸球游戏。游戏开始前,每组学生要先猜测自己可能摸到的球的颜色,然后实际摸球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亲身体验到每次摸球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从而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情境的引导下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小组之间的互动交流也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上这些基于生活实际创设的真实情境,将原本抽象的“可能性”知识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氛围中,更愿意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并逐渐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探究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意识。
3.2 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策略。生活化学习情境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小组合作学习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合作探究的平台,通过团队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分享思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两者结合,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学习,还能通过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而提升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参与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有所收获。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内容设计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任务:通过合作讨论,总结三角形的特性和分类。其次,可以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展示一些与各种三角形相关的生活实物,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引领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大胆表达想法、讨论知识,进而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概念的理解。最后,可以在数学课堂上引入生活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学会取长补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结语
总之,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不仅改变了知识呈现方式,更重要的是重构了数学认知的实践路径。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完成概念的意义建构,此种学习模式的转型促使数学教育回归思维培养的本质功能。后续研究可延伸至跨学科情境项目的开发策略,探索数学素养与其他学科能力的协同发展机制,同时应加强教学评估工具的有效性研究,建立更具科学性的测量模型,实现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充分释放。
参考文献
[1] 尹武芳 .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1):89-91.
[2] 柳双 , 吴立宝 . 指向数学理解的初中数学微项目化作业设计 [J].基础教育课程 ,2024(12):69-75.
[3] 温汉雄 .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例谈 [J]. 华夏教师 ,2024(26):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