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互联网+”视域下中职政治教学的具体路径

作者

米茹

石家庄市电子信息学校 050000

引言

政治是中职阶段的重点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公民意识。“互联网 + ”理念的普及和发展,为中职政治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不仅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资源,也有助于优化课堂互动和反馈机制。下文通过分析“互联网 + ”视域下中职政治教学的优势,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教学成效。

1 立足“互联网+”视域开展中职政治教学的优势

“互联网 +”时代背景之下,中职政治教学正处在从未有过的创新发展契机当中,这种把信息技术同教育教学融合起来的新模式,给传统政治课堂赋予了新鲜的时代活力,从教学资源角度来讲,互联网冲破了时空限制,大量的时政新闻,政策解读以及案例剖析能够做到及时更新并精确推送,使得本来抽象的政治理论变得形象化,教师随时可以调取“两会”直播,外交新闻发布会之类的最新素材,把教材里的政治概念同现实社会动态直接联系起来,就教学方法而言,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让政治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依靠在线投票系统做课堂即时调研,凭借虚拟仿真技术模仿政治协商过程,运用思维导图软件整理知识脉络,这些新奇手段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参与热情。特别是学习方式变革之后,个性化教育变得可行起来,凭借大数据分析的学情诊断系统能准确找到每个学生的认知盲区,然后智能推送不一样的学习内容和练习题目,网络互动平台还拓宽了政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界限,师生可以借助云端社区开展延展性讨论,在评价手段上,数字档案袋记录了学生政治素养成长的全部历程,课堂发言质量、线上讨论贡献、时政评论深度、社会实践表现等都被囊括其中,形成起多维度的立体成长轨迹,这样的教学转变既增强了政治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又在不知不觉中培育了学生的数字公民意识和媒介素养,从而为塑造德技并修的新时代技能人才开辟出新的道路。

2 中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中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存在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仍需提升、实践教学育人创新不够等问题。而中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教师素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日常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教学方式从形式上看已经有很大改变,传统的黑板板书被精美的课件取代,文字、图片、视频在 PPT 中的立体化呈现均展现出了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虽然有了多媒体课件的强劲助力,但部分中职院校思政课课堂氛围依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课堂教学方式缺少新意,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讨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3 立足“互联网+”视域开展中职政治教学的路径

3.1 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互动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项目学习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给学生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包括参与方式、参与渠道、参与内容等,学生能通过互联网了解更多、更丰富的时事政治。这本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计算机网络专业在进行项目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方向的真实职业场景的项目任务,安排“校园网络安全推广工程”,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拟定宣传方案并付诸实践。学生在实施项目时,需要先做市场调研以了解校园网络安全现状及同学们的网络使用习惯;再结合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法规知识及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需求,制定详细宣传方案,主要有制作宣传海报、组织网络安全知识讲座、进行网络文明签名;最后由各组组织开展校园宣传活动并评价总结其成效。通过该项目使学生在增强网络安全意识与法律意识的同时,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与组织能力等,切实提中职业素养。

3.2 以大数据技术搭建思政课教学资源

智能聚合平台与一般学科以专业化知识传授为主不同,思政课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载体,更是价值塑造与思想引领的核心阵地,其教学内容须动态回应世情、国情、党情等现实议题,导致教学资源呈现出海量、复杂、不完整的特点。大数据技术为破解资源碎片化提供了技术路径,其核心流程涵盖问题定义、数据准备、数据挖掘、结果表达四大阶段。在问题定义阶段,须基于教材知识体系构建结构化框架,明确知识实体及其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围绕思政课核心知识点、专家智库提炼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学情调研中发现的认知盲区,明确资源整合目标,构建知识点与教学资源的关联网络,实现智能组织与精准推荐,助力智慧教育体系构建。在数据准备和挖掘阶段,通过分布式存储框架搭建多级资源池,对教案文本、直播录屏、虚拟现实场景等异构数据进行归集,并运用数据清洗算法实现标准化处理进而依托知识图谱与机器学习算法深化资源关联,根据具体问题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挖掘方法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在知识表达阶段,将抽取出的实体和关系以结构化的方式进行编码和存储,转化为机器可读的形式,将思政课知识以图表、视频、虚拟场景等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迅速了解知识脉络。

结语

“互联网 +”大潮下,中职政治教学正从传统灌输迈向智慧共生的深刻变革,这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堆叠,而是教学理念,模式与生态的全面重构,通过营造虚实相融的教学场景,塑造精准供给的资源体系,更新互动共生的学习形式,政治课堂正冲破时空壁垒,完成从知识传递到素养培育的质变。

参考文献

[1] 赵玉枝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演进及规律研究 [D]. 北京:中央财经中职,2020.

[2] 王丽鸽 .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的生成动因、态势特征与创变展望 [J]. 思想理论教育,2023(5):20-25.

[3] 周明鹏. 智能算法技术赋能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供需互契研究[J].中职教育管理,2024(1):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