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模式构建与实践
拓守伟
中卫市第三小学 755000
引言
“双减”政策释放的学生课后时间为体育服务创设新空间,使其成为强化体质、发展特长的关键载体。但现有服务普遍存在内容同质化、形式单调化、师资专业化不足等问题,制约学生参与积极性。探索符合实际需求、可操作性强且能促进学生身心协同发展的体育课后服务模式势在必行。
一、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现实困境
当前小学体育课后服务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现实问题:在课程内容上,大多数学校只是简单重复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比如组织学生跑步、打篮球或踢足球,缺乏新鲜有趣的活动设计。这种单调的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学生是被动参与而非主动选择。在师资方面,体育教师既要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又要承担课后服务,工作量明显增加。但教师个人的专业特长有限,无法开设多样化的体育项目,比如有的学校想开展武术或舞蹈课程,却找不到合适的指导教师。在场地设施上,课后活动往往与校内其他安排冲突,多个班级同时使用操场时显得拥挤,体育器材也经常不够用。
二、三维一体服务模式的系统构建
(一)内容分层设计,基础能力与兴趣特长并重
体育课后服务的内容设计需要兼顾全体学生的共性需求和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基础能力提升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主要围绕国家体质健康标准要求的测试项目展开。这些项目包括跳绳、坐位体前屈、50 米跑等基础运动能力测试内容,是衡量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会将这些基础训练融入趣味游戏,比如将跳绳设计成小组接力比赛,把 50 米跑改成趣味追逐游戏。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既能保证训练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于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会进行针对性辅导,重点改善其体能短板。同时,课程还会安排协调性和灵敏性训练,这些都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运动素质。兴趣特长发展课程则采用社团形式,提供篮球、足球、乒乓球、武术等多样化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参加,每个社团都有系统的教学计划,确保学生能够深入学习和持续提升。比如篮球社团会从基础运球开始,逐步过渡到战术配合;武术社团则从基本功练起,慢慢学习完整套路。这种分层设计既保证了全体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提升,又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空间。
(二)师资资源整合,校内主导与外部补充结合
校内体育教师是服务的主力军,他们负责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还要统筹协调整个课后服务体系的运行。考虑到教师的工作负担,学校需要合理安排课务,确保教师有足够精力投入课后服务。由于校内教师的专业领域有限,引入外部专业力量成为必要补充。学校可以从多个渠道引进专业人才,包括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他们的专业教练;录用经过教学培训的退役运动员;与正规培训机构合作,邀请他们的专业教师参与教学;同时发掘校内其他学科教师的体育特长,比如有些语文老师可能擅长武术,音乐老师可能精通舞蹈;还可以联系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志愿者。在引入外部力量时,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审核机制,包括资质审查、签订服务协议、明确责任义务等。所有外聘人员都要接受统一培训,了解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安全规范。
(三)质量持续改进,过程跟踪与多方反馈联动
学校会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详细记录他们的出勤情况、技能进步和参与表现。在基础课程中,重点关注学生体质指标的改善情况;在兴趣课程中,则侧重记录学生的技能提升和持续参与度。这些记录不仅是评价学生进步的依据,也是调整课程内容的重要参考。反馈机制包含三个维度:家校沟通方面,教师会定期通过成长记录卡或线上平台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包括取得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意见方面,通过简单的问卷调查或个别交流,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真实感受;教师交流方面,定期组织校内外任课教师开展教学研讨,分享经验,分析问题,共同优化教学方案。这种多角度的反馈机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质量提升闭环,确保课后服务能够持续改进,真正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模式落地的核心保障机制
强化校本管理体系建设需要学校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将课后服务纳入整体教学计划。方案应具体规定各年级的活动时间、场地分配、教师职责等操作细节,同时建立由副校长牵头的督导小组,定期检查活动开展情况。督导不仅要关注出勤率等表面数据,更要深入课堂观察实际教学效果。同时,校内外教师应接受统一的教学规范培训,特别是安全防护知识和突发事件处理流程。对于校内教师,可安排专项进修机会,如参加青少年体能训练师认证等专业培训,提升其指导水平。另外建议绘制全校场地使用时刻表,错开不同项目的活动时间。器材管理要建立台账制度,定期检查维修,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器材及时更换。低年级学生使用的器材应单独存放,避免混用带来的风险。创设体育文化激励生态要注意活动设计的层次性。展示活动既要包括竞技性比赛,也要设置趣味性项目照顾不同水平学生。运动之星评选可设立进步奖、坚持奖等多元奖项,让每个努力的学生都能获得认可。
结语
“双减”视域下,建立“分层教学—资源协同—动态优化”三位一体的小学体育课后服务模式,是突破现实瓶颈、提升育人实效的创新实践。该模式以学生需求为原点,通过资源整合与过程调控形成服务闭环。其有效实施需依托学校精细化管理、教师专业化投入、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及家校协同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彦龙 . " 双减 " 政策下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协同治理的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4,42(5):16-23.
[2] 杨婷. " 双减" 背景下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实践探索[J]. 宁夏教育 , 2025(3):9-10.
[3] 杨欢 , 张代军 , 闫艾萍 . " 双减 " 政策下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 [J]. 青少年体育 ,2023(5):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