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生态道德启蒙:培养幼儿品质

作者

赵骏绫

绵竹市第二示范幼儿园

引言

对幼儿开展生态道德启蒙并渗透于幼儿园一日生活意义深远。这不仅能让幼儿在早期就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观念,培养其责任感与同理心;还能引导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同时,有助于塑造幼儿健全人格,为其成为具有环保意识和社会担当的未来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一、幼儿园生态道德启蒙教育存在现状

(一)生态道德教育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

当前,不少幼儿园开展的相关活动多呈碎片化状态,比如仅在特定节日组织环保主题活动,日常教学中缺乏连贯的生态知识体系构建。生态道德教育涵盖自然认知、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若内容无系统规划,幼儿难以形成全面且深入的生态认知,不利于其将生态理念转化为自觉行为习惯。

(二)一日生活中生态道德渗透不足,形式化严重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生态道德渗透不足且形式化的问题较为明显。很多幼儿园虽提及将生态道德融入日常,但实际执行时,仅停留在表面。例如,在餐前饭后提醒节约粮食,却未深入讲解粮食与生态的关系;组织垃圾分类活动,也只是简单分类投放,缺乏对背后生态意义的阐释。这种形式化的渗透,难以让幼儿真正理解生态道德内涵,无法激发他们内心对生态保护的主动意识和积极行动。

(三)家庭与社会协同不足,教育效果难以巩固

家庭与社会在幼儿园生态道德启蒙教育中协同不足,使得教育效果难以巩固。幼儿园虽积极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但家庭中部分家长生态意识淡薄,未以身作则践行环保行为,甚至对幼儿园相关活动不重视、不配合。同时,社会层面缺乏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公共场所环保引导不足。家庭、社会与幼儿园未能形成教育合力,幼儿在园养成的生态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易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被弱化,影响教育成效。

二、幼儿园生态道德启蒙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系统化的生态道德教育课程体系

在构建系统化的生态道德教育课程体系方面,例如,阳光幼儿园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该园依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精心规划了分层递进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对于小班幼儿,从他们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入手,开展“爱护花草小卫士”主题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在幼儿园的花园里观察花草的生长,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幼儿了解花草也是有生命的,踩踏花草会让它们受伤。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幼儿轻轻触摸花草,感受它们的柔软与脆弱,从而激发幼儿爱护花草的情感。中班则开展“保护小动物”主题活动。教师组织幼儿观看动物纪录片,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同时,在班级里设置“动物角”,饲养一些小金鱼、小乌龟等,让幼儿亲自照顾它们,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关爱动物的意识。大班开展“节约资源小能手”主题活动。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幼儿展示资源的有限性和浪费资源的危害,引导幼儿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还组织幼儿开展“变废为宝”手工制作活动,让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小玩具、小装饰品,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让幼儿在循

序渐进中接受生态道德教育。

(二)结合一日生活环节,自然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蕴含着丰富的生态道德教育契机,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敏锐捕捉并巧妙运用。在午餐环节,就有一个生动的教育案例。午餐时,部分幼儿存在挑食、剩饭的现象。教师没有直接批评指责,而是先和幼儿聊起食物的来源。教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碗里的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吗?”孩子们纷纷回答“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教师接着引导:“农民伯伯种粮食可辛苦啦,要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收获。如果我们把饭都剩下了,农民伯伯的辛苦不就白费了吗?”孩子们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随后,教师又和幼儿一起讨论了挑食的坏处,告诉幼儿每种食物都有不同的营养,只有不挑食,身体才能棒棒的。从那以后,午餐时挑食、剩饭的幼儿明显减少了。而且,教师还鼓励幼儿互相监督,看到有小朋友剩饭,会轻声提醒。通过这样的方式,将生态道德教育自然地融入午餐环节,让幼儿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懂得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实现生态道德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加强家园社协同,形成教育合力

家园社协同在幼儿生态道德启蒙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次社区组织的环保公益活动便生动展现了这种合力的强大效果。活动前,幼儿园老师先在班级群里发起倡议,向家长们说明此次社区环保活动的意义,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家长们积极响应,纷纷表示愿意带着孩子为环保出一份力。活动当天,社区工作人员为孩子们准备了小铲子、垃圾袋等工具。在老师和家长的陪伴下,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来到社区公园。他们像一群勤劳的小蜜蜂,认真地捡拾着地上的烟头、纸屑、塑料瓶等垃圾。有的孩子看到草丛里有隐藏的垃圾,还会小心翼翼地拨开草丛去捡。家长们则在一旁适时引导,告诉孩子这些垃圾对环境的危害,以及做好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社区里的老党员也加入进来,给孩子们讲述过去环境脏乱差的故事,对比现在社区环境的改善,让孩子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保护环境的意义。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虽然都累得小脸通红,但眼神里满是自豪。通过这次家园社共同参与的活动,孩子们不仅增强了环保意识,更在实践中养成了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同时也让家长和社区更加重视幼儿的生态道德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

结论

在环境问题凸显的当下,幼儿园生态道德启蒙教育意义重大,但存在教育内容零散、一日生活渗透形式化、家园社协同不足等问题。对此,可通过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如阳光幼儿园分层递进教学;结合一日生活自然渗透,如午餐环节引导珍惜粮食;加强家园社协同,如社区环保公益活动等策略,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与习惯。

参考文献

[1] 徐慧慧 , 彭茜 . 幼儿园一日生活立德树人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J].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2023,43(03): 1-13.

[2] 叶荣祯. 渗透于一日生活中的幼儿品德教育策略[J]. 亚太教育,2023,(08): 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