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案例分析

作者

黄新颜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

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文教学的价值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具有多重教育价值,既丰富教学内容,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文本解读角度,传统文化元素能为现代文提供文化语境支撑,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隐含的文化基因,如现代文中的亲情主题可关联传统孝道文化,使学生透过文字表象把握深层人文内涵。从学生素养培育来看,这种融合能让学生在现代文学习中自然接触传统文化,积累文化常识,提升文化认同感,如通过现代文中的民俗描写追溯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寓意,形成对文化根脉的自觉传承。从教学创新角度,传统文化元素为现代文教学注入新活力,打破 “就文论文” 的局限,通过古今对照、文化勾连等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与思辨性,如将现代文中的环保理念与传统 “天人合一” 思想对比,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关系。此外,这种融合回应了课程标准对 “文化传承与理解” 核心素养的要求,使现代文教学不仅承担语言能力培养功能,更成为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

二、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文教学的原则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需遵循关联性、适度性、时代性与启发性原则,确保融合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关联性原则要求所选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文本内容、主题思想或表达方式存在内在联系,如现代文中的思乡情感可关联传统乡愁文学、家书文化,避免牵强附会的 “文化贴标签”。适度性原则强调融入的量与度,以服务文本解读和学生理解为前提,不喧宾夺主,如在现代文写景段落中穿插传统山水审美理念,而非脱离文本大篇幅讲解传统文化知识。时代性原则注重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解读,引导学生挖掘其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如将现代文中的诚信主题与传统 “一诺千金” 典故结合,探讨传统道德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启发性原则要求通过传统文化元素激发学生思考,如在现代文人物形象分析中引入传统人格理想,引导学生比较古今价值观的异同,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文化反思能力。

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文教学的案例分析维度

分析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文教学的案例,可从四个核心维度展开,全面评估融合效果与实施质量。一是文本契合度维度,考察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内容的关联紧密性,如元素是否准确呼应文本主题、是否有助于解决解读难点,以及是否自然融入教学环节而非生硬叠加。二是学生参与度维度,关注学生在融合教学中的投入状态,包括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兴趣表现、课堂互动中的思辨深度,以及是否能主动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解读文本,如学生能否结合传统礼仪文化分析现代文人物的行为动机。三是能力发展维度,评估融合教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促进作用,如是否提升文本分析能力(通过文化视角深化解读)、语言表达能力(运用传统文化词汇丰富表达)及文化感悟能力(形成对文化的理性认知)。四是教学创新性维度,考察案例中融入方式的新颖性与可操作性,如是否设计了古今对话、跨文本勾连等创新活动,以及教学策略是否具有推广价值,能否为其他文本教学提供借鉴。

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文教学的实施路径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的实施,可通过 “文本挖掘 — 资源整合 — 活动设计 — 评价反馈” 的路径展开,确保融合过程的系统性与实效性。文本挖掘环节需深入研读现代文,梳理可融入的传统文化切入点,如从主题思想关联传统价值观、从表达方式借鉴传统文学技法、从生活场景对接传统民俗习惯,形成 “文本 — 文化” 关联清单。资源整合环节需围绕挖掘的切入点,搜集适配的传统文化素材,如诗词典故、历史故事、民俗影像等,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可用的课件、微课、拓展阅读材料等,建立动态资源库。活动设计环节需结合文本特点与学生认知水平,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如 “古今对话” 写作(让现代文人物与传统人物进行虚拟对话)、文化主题辩论(围绕现代文与传统文化的异同展开思辨)、传统技艺体验(结合现代文中的相关描写开展书法、剪纸等实践),使学生在参与中实现文化浸润。评价反馈环节需采用多元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学生反思等,评估融合教学的效果,重点关注学生对文本的文化解读深度与文化表达的准确性,及时调整融入策略,形成 “挖掘 — 设计 —实施 — 优化” 的闭环。

五、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文教学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在实践中面临一些问题,需针对性提出优化策略。现存问题主要包括:一是融入表面化,仅在文本分析中简单提及传统文化名词,缺乏对内涵的深入解读,导致学生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二是文化解读偏差,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不准确,或过度解读文本中的文化内涵,造成学生认知混淆;三是活动设计脱离文本,为突出传统文化而设计与文本关联薄弱的活动,使教学沦为文化展示,偏离现代文教学目标;四是评价方式单一,仍以知识记忆类题目为主,难以评估学生的文化理解与运用能力。针对这些问题,优化策略应从四个维度推进:其一,深化教师文化素养,通过专题培训、文化研修等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解读能力,确保融入的准确性与深度;其二,建立 “文本优先” 原则,所有文化元素的融入必须服务于文本解读,避免 “为文化而文化” 的倾向;其三,设计 “文本 — 文化” 双主线活动,使每一项文化活动都能指向文本分析目标,如结合传统 “中庸” 思想分析现代文人物的处世智慧;其四,完善评价体系,增加文化解读、跨文本比较等开放性评价任务,关注学生在现代文语境中运用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引导教学重心从 “知识传递” 转向 “素养培育”。

六、结论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是实现文化传承与语文育人双重目标的有效路径。其价值在于深化文本解读、培育文化认同、创新教学形式,而融合过程需遵循关联性、适度性、时代性与启发性原则。通过文本挖掘、资源整合、活动设计、评价反馈的实施路径,结合文本契合度、学生参与度等多维度分析,可构建科学的融合框架。尽管实践中存在融入表面化、解读偏差等问题,但通过提升教师素养、坚持文本优先、优化活动设计与评价体系等策略,可逐步提升融合质量。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不同文体现代文与传统文化元素的适配模式,使融合教学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在现代文学习中既提升语文能力,又成为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3] 王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解读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4] 余映潮。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研究 [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