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原则与策略分析

作者

李保成

武都实验中学 746000

一、引言

新高考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其核心目标在于打破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构建以素养为导向的考试评价体系。数学作为高考核心科目,其教学理念与方法亟待革新,以适应新高考对知识应用、思维创新及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要求。高中数学教学需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通过优化教学原则与策略,实现学生数学思维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核心原则

(一)育人为本原则:以素养培育为核心导向

新高考改革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数学教学超越知识层面,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长期发展。传统教学过度关注分数提升,忽视学生思维品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现象普遍。育人为本原则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全面成长为出发点,将数学思想方法、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融入教学过程。例如,在函数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变量关系,培养其逻辑推理与建模能力;在几何教学中,通过空间想象训练提升学生的直观思维与审美能力。这种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受益的数学思维习惯,而非仅掌握应试技巧。

(二)因材施教原则:尊重个体差异的分层教学

学生数学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现实。新高考通过选科制度与等级赋分机制,进一步凸显了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摒弃“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与兴趣特长制定差异化教学方案。例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通过基础题型巩固与思维导图梳理,帮助其构建知识框架;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设计开放性问题与探究性任务,激发其创新思维。分层教学不仅有助于缩小两极分化,更能通过个性化指导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知识应用导向原则:构建数学与现实的桥梁

新高考数学试题显著强化了应用性考查,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概率统计题常以社会调查、经济分析为背景,要求学生在复杂信息中提取关键数据并建立数学模型。知识应用导向原则要求教师打破“就题论题”的局限,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例如,在导数教学中,教师可引入企业生产成本优化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求导分析极值点,理解数学工具在经济管理中的实际应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其“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核心素养。

(四)科学高效原则:优化教学流程与资源利用

高中学习任务繁重,数学学科因其抽象性与逻辑性更需高效的教学方法。科学高效原则要求教师精准把握教学重点,避免机械重复训练,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效能。例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动态几何软件(如 GeoGebra)直观展示空间图形的变换过程,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在复习阶段,通过错题归因分析与变式训练,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需合理控制课堂容量,确保学生有充分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避免“满堂灌”导致的认知超载。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适配策略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与思维活力

情境教学是落实知识应用导向原则的有效手段。教师可通过生活实例、社会热点或学科交叉情境,将抽象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问题。例如,在解析几何教学中,教师可引入卫星轨道计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建立坐标系与方程求解,理解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在数列教学中,可结合人口增长模型或银行复利计算,让学生体会数列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情境创设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更能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分层教学:满足多元化学习需求

分层教学需贯穿于教学目标设定、课堂提问、作业布置与评价反馈全流程。例如,在函数单调性教学中,教师可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差异化任务:基础层学生需掌握单调区间的判断方法;提高层学生需能运用定义证明单调性;拓展层学生则需探究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规律。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可通过“分层提问”确保各层次学生均能参与思考,例如先让基础层学生回答概念性问题,再引导提高层学生分析解题思路,最后由拓展层学生总结方法规律。分层作业设计则需兼顾巩固性与挑战性,避免“学困生吃不了,学优生吃不饱”的现象。

(三)信息技术融合:突破教学时空限制

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多样化工具与资源。教师可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获取优质课程资源,通过微课视频实现课前预习与课后巩固;利用智能测评系统实时跟踪学生学习数据,精准定位知识薄弱点;利用虚拟实验室开展数学实验,例如通过 3D 建模软件观察函数图像的动态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此外,信息技术还能支持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例如结合物理运动学与数学微积分知识,设计“火箭发射轨迹优化”综合实践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思维可视化工具:促进深度学习

思维导图与概念图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有效工具。在数列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数列”为核心概念,向外延伸出“通项公式”“前 n 项和”“递推关系”等子概念,并通过箭头标注各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可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判定定理”“体积与表面积公式”等知识点,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思维可视化工具不仅能帮助学生记忆知识,更能通过呈现思维路径培养其逻辑推理与归纳总结能力。

四、结论

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以育人为本原则为统领,通过因材施教、知识应用导向与科学高效原则的协同实施,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教学模式。情境创设、分层教学、信息技术融合与思维可视化工具等策略的应用,能有效提升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未来,高中数学教学需持续深化改革,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以创新教学方法为路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韩琼 . 新高考视域下高中数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探析 [J]. 高考 ,2025,(14):6-8.

[2] 祁红萍 . 新高考背景下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探究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5,(1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