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融合教育背景下自闭症儿童差异化教学策略的实践路径探究

作者

马丽新

辽宁省抚顺市特殊教育学校 113006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在认知方式、沟通模式、社会互动及行为表现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神经多样性特征,这决定了他们在普通班级的学习中面临独特的挑战。传统的统一化教学模式难以有效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常常导致其学习效能低下、潜能难以发挥,甚至可能引发情绪行为问题。因此,探索并实施科学有效的差异化教学策略,成为保障自闭症儿童在融合环境中获得真正适宜、有效教育支持的关键所在。

1 融合教育背景下自闭症儿童差异化教学的意义

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保障所有儿童,包括残障儿童,享有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平等权利。自闭症儿童作为一类具有独特神经发展特质的群体,他们在感知、沟通、社交互动及行为模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在统一标准的普通班级教学中常常面临理解困难、参与度低、学习效果不佳甚至产生挫败感和行为问题。差异化教学正是回应这种独特需求的关键策略,该策略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它能有效破除“一刀切”教学的弊端,为自闭症儿童提供真正可及、可理解、可参与的学习机会,从而显著提升他们的学习效能感和学业成就[1]。其次,差异化教学有助于满足自闭症儿童在社交沟通、情绪行为管理等关键发展领域的特殊需求,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身心健康发展,为其未来融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最后,成功实施差异化教学是实现融合教育“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承诺的必然要求,它确保自闭症儿童在普通教育环境中不仅“在”而且“学得好”,获得实质性的教育收益和生命质量的提升,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与教育的温度。

2 融合教育背景下自闭症儿童差异化教学策略

2.1 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多元设计精准匹配

在融合教育课堂中,针对自闭症儿童实施分层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确保教学精准匹配其个体需求的核心策略。分层教学的核心在于承认并尊重自闭症儿童群体内部巨大的异质性,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其起点是对每位自闭症儿童进行科学、全面、动态的评估,涵盖认知能力、沟通水平、现有学业技能、感官偏好、行为特点、社交动机及兴趣领域等关键维度。基于详实的评估数据,教师可以将班级中的自闭症儿童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或层次。这种分层不是简单贴标签,而是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学干预的精确制导。分层后,教师需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清晰、可达成的个性化教学目标。例如,对于沟通能力较弱的儿童,目标可能是使用图片交换系统表达基本需求;对于认知能力较好但社交困难的儿童,目标则可能是学习参与小组合作任务的特定步骤或理解社交故事中的非语言线索 [2]。教学内容的调整是分层的关键体现。教师需要依据目标层次,对统一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重组或拓展。对于基础层次的学生,教学内容侧重于核心概念的功能性应用、基本生活技能和沟通基础,内容呈现高度结构化、视觉化,步骤分解更细致,任务量适当减少。对于较高层次的学生,则在掌握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引入适当的延伸和挑战,鼓励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或更复杂的应用,例如解决实际问题或参与更开放的讨论。教学活动的多元设计是保障精准匹配的实践环节。

2.2 多感官融合刺激通道,视觉支持强化理解

在融合教育环境中,针对自闭症儿童普遍存在的感官信息处理差异,主动融合多感官刺激通道并系统化运用视觉支持,是突破其理解障碍、提升学习效能的关键差异化教学策略。多感官融合教学的核心在于超越单一听觉讲授的局限,有目的地整合视觉、触觉、动觉甚至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通道来呈现信息和构建学习体验,以此匹配自闭症儿童独特的感知和学习偏好,增强信息输入的强度和可及性。例如,教授抽象的数学概念“多与少”时,教师不应仅依赖口头解释,而应同步提供实物操作、展示清晰的数量对比图片或图表、辅以简洁的语言描述,甚至利用秤感知重量差异。这种多通道同步刺激能显著降低理解门槛,帮助自闭症儿童通过其优势感官锚定信息,并促进大脑对抽象概念建立更稳固的多维表征。视觉支持策略在此框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因为它高度契合自闭症儿童倾向于加工具体、静态、可预测视觉信息的认知特点。视觉支持绝非简单的图片展示,而是一个结构化、系统化的支持体系,旨在将抽象的语言指令、复杂的程序步骤、模糊的社交规则或时间概念转化为直观、清晰、持久的视觉形式。其具体应用形式极其多元且需精准设计,视觉日程表能显著减少因不确定性引发的焦虑,帮助儿童预知接下来做什么,提升过渡环节的配合度。

2.3 个别辅导关注差异,合作学习促进融合

在融合教育环境中,有效平衡自闭症儿童的个体化需求与群体融入目标,要求教师精准实施“个别辅导关注差异”与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促进融合”的双轨策略。个别辅导是差异化教学的基石,其核心在于为每位自闭症儿童提供高度个性化的、针对性极强的补充教学或支持 [3]。这要求教师基于前期全面评估,精确识别儿童在特定学科知识、核心技能或行为管理方面的独特困难和发展需求点。个别辅导并非简单重复课堂教学内容,而是针对这些具体“痛点”进行深度干预。辅导目标必须非常具体、可测量,例如“能在提示下使用‘请帮忙’手势表达需求”“能独立完成包含3 个步骤的桌面任务”或“识别并运用两种情绪调节策略”。辅导内容和方法需极度个体化,对于学业困难,可能需要拆解概念、使用实物教学或特殊教具;对于沟通障碍,重点可能是强化使用辅助沟通系统、练习特定社交脚本或理解非语言信号;对于行为挑战,则侧重于教授替代行为、进行情境演练或建立清晰的后果系统。辅导形式灵活多样,可在资源教室进行短时高强度训练,也可在普通课堂的独立学习区由特教助理提供嵌入式支持,或利用科技工具进行自适应练习。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融合教育从理念迈向深化的关键阶段,探索适配自闭症儿童特质的差异化教学策略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的策略,不仅直击自闭症儿童认知与社交发展的核心难点,更通过可落地的课堂操作方案,为其构建了从知识习得到社会融合的完整支持链条。这些策略的推广实施,将显著提升教学干预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切实保障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公平权与发展权,同时催化普通教育生态向更包容、更多元的方向转型。

参考文献

[1] 王晓慧, 汪海菲. 基于ABA 理论的自闭症儿童多感官认知训练玩具设计 [J]. 丝网印刷 , 2025,(08): 107-109.

[2] 于佳 . 融合教育背景下学龄前自闭症儿童玩具设计研究 [J]. 玩具世界 , 2025,(04): 40-42.

[3] 汪辰 , 姚丹珺 . 自闭症儿童整合式课堂模式中差异化教学探索[J]. 现代特殊教育 , 2017,(05): 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