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作者

王验林

绵阳中学实验学校 高中组

一、优化教学目标,聚焦核心素养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需从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培养转变,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目标体系。传统教学目标往往侧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明确每节课在核心素养培养上的具体方向:例如,在函数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函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更要通过分析函数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培养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能力;在几何教学中,通过空间图形的观察与分析,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教学目标需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确保所有学生掌握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性目标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空间,鼓励其进行深度探究。通过这种聚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 “教师讲、学生听” 的单向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需求,需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问题导向教学法可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探究和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例如,在引入新课时,结合生活实际或数学史背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其探究欲望。项目式学习法通过让学生围绕一个具体的数学项目(如统计调查、数学建模课题)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此外,可结合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形式,利用数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工具,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动态演示,如通过几何画板展示函数图像的变化规律、用统计软件处理实际数据,使学生在可视化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打破课堂的沉闷氛围,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重构教学内容,强化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新课程要求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突破教材局限,实现知识的结构化、生活化和时代化重构。传统教学内容往往按教材章节顺序呈现,知识体系较为零散,学生难以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构教学内容需注重知识的结构化整合,将不同章节的相关内容进行关联,形成知识网络:例如,将三角函数、向量与物理中的力学问题结合,构建 “数学 -物理” 跨学科知识模块;将概率统计与社会调查、经济分析等实际领域结合,形成应用导向的知识单元。同时,要强化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挖掘数学素材,如通过购物折扣计算理解函数应用、通过交通流量分析认识概率统计的价值,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此外,需及时融入数学学科的前沿成果和时代元素,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中的数学原理等,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通过内容重构,让数学知识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理论走向实践,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同感。

四、完善教学评价,注重过程与发展性评价

新课程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评价需突破传统 “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模式,构建兼顾过程与结果、知识与能力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传统评价侧重终结性评价(如考试成绩),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核心素养发展状况。完善教学评价需增加过程性评价的比重,通过记录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质量、小组合作表现、探究活动成果等,全面追踪学生的学习轨迹。评价内容应从知识掌握拓展到核心素养的各个维度,例如,在评价函数学习时,不仅考察运算准确性,更要关注学生能否通过函数模型分析实际问题(数学建模能力)、能否清晰表达推理过程(逻辑推理能力)。评价主体应实现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发现自身不足,同时学习他人优点。此外,评价结果的运用应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通过分析评价数据找出学生的学习短板和教学中的问题,为个性化辅导和教学改进提供依据,避免以分数论优劣,而是关注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激发其持续学习的动力。

五、加强师生互动,构建和谐教学氛围

和谐的师生互动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新课程强调建立平等、尊重、合作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互动需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状态,营造开放、包容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在课堂中多采用提问、讨论、倾听等方式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观点存在错误也应给予肯定和引导,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解题教学中,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分享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在思维碰撞中深化理解。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耐心和指导,通过个别交流了解其困惑,帮助其建立学习信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性问题,激发其深入探究的兴趣。课后互动同样重要,教师可通过在线平台、答疑时间与学生沟通,解答其学习疑问,了解其学习需求,使师生关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这种多层次的师生互动,构建互信、互助的教学共同体,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六、总结

新课程改革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深刻变革,优化课堂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通过优化教学目标聚焦核心素养,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性,重构教学内容强化实践联系,完善教学评价关注全面发展,加强师生互动构建和谐氛围,能够形成一套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优化体系。在实际教学中,需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不断探索与调整,使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和创新性,最终实现学生数学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史宁中。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中的关键问题 [J]. 全球教育展望,2018(1):3-10.

[2] 章建跃。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数学教材变革与教学实践 [J]. 课程·教材·教法,2020(1):75-82.

[3]王尚志,吕世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 张奠宙。数学教育概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5] 李善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J]. 数学教育学报,2021(3):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