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活动在幼儿园品德启蒙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及策略
李纯瑶
绵竹市第二示范幼儿园
一、明确游戏活动在品德启蒙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游戏活动在幼儿园品德启蒙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其核心在于通过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品德素养的自然培育。从幼儿认知特点来看,游戏的情境性与趣味性能够降低品德教育的抽象性,使幼儿在模仿、体验中理解道德规范,如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分享的快乐、在合作游戏中感知互助的意义,避免说教式教育的低效性;从品德形成规律而言,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实践道德行为的安全场域,他们在游戏中尝试遵守规则、处理冲突、表达情感,这些体验会内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如在集体游戏中学会等待与轮流,在规则游戏中理解公平与尊重;从教育目标达成角度,游戏活动能够实现品德要素的整合培育,在一场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可能同时获得共情能力(理解他人感受)、沟通能力(表达自身需求)与责任意识(完成角色任务)的发展,符合品德启蒙的综合性要求。此外,游戏中的成功体验能增强幼儿的道德自信,当他们通过合作完成游戏任务时,会更愿意在生活中践行合作行为,使品德教育从 “被动接受” 转变为 “主动建构”。
二、确立游戏活动在品德启蒙教育中的设计原则
游戏活动的设计需遵循 “幼儿为本、目标融合、情境真实、体验深刻” 的原则,确保活动既符合游戏特性又承载品德启蒙功能。幼儿为本原则要求游戏内容与形式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兴趣点,如选择 “娃娃家”“小医院” 等贴近生活的游戏主题,避免超出幼儿理解范围的抽象品德概念;目标融合原则强调将品德目标自然融入游戏设计,如 “爱护环境” 的目标可转化为 “玩具分类整理” 的游戏任务,使幼儿在收拾玩具的过程中理解责任与整洁的意义,而非单独设置 “环保说教” 环节;情境真实原则注重游戏场景的生活化与细节化,如在 “超市购物”游戏中设置 “排队付款”“礼貌用语” 等真实情境,让幼儿在模拟生活中习得社会规范;体验深刻原则则要求游戏包含足够的互动与冲突,如设计需要协商分工的合作游戏、需要遵守规则的竞赛游戏,使幼儿在解决问题中深化道德认知,如在积木搭建中因意见分歧而学习妥协与包容。这些原则的核心是平衡 “游戏性” 与 “教育性”,避免为追求品德目标而牺牲游戏乐趣,也防止仅有游戏形式而缺乏品德内核。
三、探索游戏活动在品德启蒙教育中的实施路径
游戏活动在品德启蒙教育中的实施需构建 “情境创设 — 自主体验— 引导提升 — 生活迁移” 的递进路径,确保品德认知向行为习惯的转化。情境创设环节需基于品德目标搭建游戏场景,如为培养感恩意识设置 “照顾植物” 游戏区,提供浇水壶、观察记录本等材料,让幼儿在照料中体会责任与生命的意义;自主体验环节应保障幼儿的游戏自主权,教师仅作为观察者与支持者,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允许幼儿自主分配角色、制定简易规则,当出现争抢角色时,引导他们自行协商而非直接干预,使幼儿在真实互动中学会沟通与谦让;引导提升环节通过提问与回顾深化道德认知,如游戏结束后组织讨论 “刚才谁帮助了小伙伴?大家感觉怎么样?”,帮助幼儿梳理体验中的品德要素,将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认知;生活迁移环节则将游戏中的品德行为延伸至日常生活,如在 “玩具分享” 游戏后,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动分享自己的玩具,使游戏习得的行为模式在真实生活中固化。实施路径需注重连续性,同一品德主题可通过不同类型的游戏反复强化,如 “友善” 主题可先后通过角色扮演、合作建构、规则游戏等形式,从不同侧面促进幼儿友善行为的发展。
四、构建游戏活动在品德启蒙教育中的效果评估体系
品德启蒙教育中游戏活动的效果评估需突破传统的行为观察,建立 “过程记录 — 行为追踪 — 发展分析” 的多元体系,全面反映幼儿品德素养的发展变化。过程记录侧重游戏中的品德表现,通过照片、视频、轶事记录等方式捕捉关键瞬间,如记录幼儿在合作游戏中主动帮助他人的行为、在规则冲突中选择妥协的时刻,避免仅关注最终结果;行为追踪需将游戏中的表现与日常生活行为关联,如对比幼儿在 “餐厅游戏” 中使用礼貌用语的频率与在真实进餐环节的礼貌表现,分析游戏体验向生活行为的迁移程度;发展分析则通过纵向对比评估品德成长,如定期整理同一幼儿在不同阶段游戏中的规则遵守情况、分享行为次数,绘制品德发展曲线,而非横向比较幼儿间的差异。评估主体应包括教师、家长与幼儿自身,教师关注游戏中的表现,家长反馈家庭中的行为变化,幼儿通过简单的图画或语言表达对 “好孩子” 行为的理解。
五、提出游戏活动在品德启蒙教育中的优化策略
提升游戏活动的品德启蒙效果,需针对实践中可能出现的 “形式化、碎片化、表面化” 问题,从内容创新、教师指导、家园协同三个维度优化策略。内容创新方面,需丰富游戏类型以覆盖多元品德要素,如用建构游戏培养合作与坚持品质、用规则游戏培养公平与自律意识、用表演游戏培养共情与表达能力,避免长期依赖单一游戏形式导致的品德要素缺失;教师指导方面,需提升教师的 “隐形引导” 能力,在游戏中不直接告诉幼儿 “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角色暗示(如扮演 “懂礼貌的顾客”)、材料调整(如提供有限的玩具引发分享需求)、问题启发(如 “如果他抢了你的玩具,你会怎么说?”)等方式引导幼儿自主探索道德行为,同时关注游戏中的消极行为(如推搡、独占),将其转化为教育契机;家园协同方面,需建立 “园所游戏 — 家庭延伸” 的联动机制,如幼儿园开展 “家庭小任务” 游戏后,家长在家庭中延续类似活动(如 “帮妈妈分碗筷”),并反馈幼儿表现,避免园所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此外,还需定期对游戏活动的品德效果进行反思,如分析“为什么某类游戏对部分幼儿效果不佳”,并根据幼儿的发展变化调整游戏设计,使策略优化成为持续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
六、结语
游戏活动为幼儿园品德启蒙教育提供了一条 “顺应天性、润物无声” 的有效路径,其价值不仅在于让幼儿在快乐中习得道德规范,更在于培养他们主动践行美德的内在动力。通过明确应用价值、遵循设计原则、实施科学路径、构建评估体系及优化实践策略,能够最大化游戏活动的品德启蒙效果,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是非观念、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积极的情感态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3] 刘晓东。儿童游戏通论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