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缪海波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洋口镇古坳初级中学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生活化情境创设原则
生活化情境的创设需立足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遵循真实性、关联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原则,确保情境能有效服务于物理概念的教学目标。真实性原则要求情境素材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避免虚构或脱离实际的情境设计,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概念的现实依托,例如从家庭电路、交通工具、体育活动等真实场景中提取情境元素;关联性原则强调情境需与教学的物理概念存在内在逻辑关联,能够精准指向概念的核心内涵,如在 “摩擦力”概念教学中,选取 “推箱子”“走路” 等与摩擦力直接相关的生活情境,而非无关的娱乐场景;启发性原则要求情境中蕴含值得探究的物理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或思考欲望,通过情境中的现象与已有经验的矛盾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概念本质;趣味性原则则注重通过生动的情境呈现方式(如故事化叙述、现象模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初中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避免情境因枯燥而失去吸引力。这四项原则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为生活化情境的有效创设提供了方向指引,确保情境既能贴近生活,又能聚焦概念教学,实现 “生活现象— 问题探究 — 概念建构” 的自然过渡。
二、基于生活现象的物理概念引入路径
物理概念的引入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借助生活化情境可降低概念的抽象性,帮助学生建立初步认知。教师可从学生日常感知的生活现象入手,通过观察、描述、分析现象特征,逐步剥离非本质属性,提炼出物理概念的核心要素。例如,在引入 “压强” 概念时,可从 “用钉子钉木板”“书包带宽窄不同感觉不同” 等现象切入,引导学生关注 “压力作用效果” 与 “受力面积”“压力大小” 的关系;在引入 “惯性” 概念时,结合 “汽车刹车时人向前倾”“拍打衣服灰尘掉落” 等常见现象,让学生感知物体 “保持原有运动状态” 的特性。引入过程中,需注重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进行科学观察,区分现象的表面特征与本质属性,避免被表象误导,例如 “看到冰棍冒‘白气’” 不能直接等同于 “汽化”,需通过情境分析明确其本质是 “液化”。同时,可通过对比不同生活情境中的同类现象,强化概念的共性特征,如通过 “冬天哈气取暖”“夏天扇风降温” 等情境的对比,理解 “热传递” 与 “蒸发吸热” 的不同概念内涵。这种从生活现象到物理概念的引入路径,符合初中生 “从具体到抽象” 的认知规律,使概念的出现自然且有意义,为后续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三、结合生活体验的物理概念深化策略
物理概念的深化需要学生在理解概念定义的基础上,把握其内涵与外延,而生活化情境能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促进概念的内化。教师可设计基于生活体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感知、分析的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例如,通过 “用手按压气球感受力的作用”“推动不同质量的物体体会用力差异” 等体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 “力的作用效果”“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等抽象概念。在体验过程中,需引导学生将感官体验转化为理性认知,用物理语言描述体验中的现象,如 “捏橡皮泥时,力使物体发生了形变”“推动重箱子更费力,说明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此外,可通过模拟生活场景的问题解决,强化概念的内涵理解,如围绕 “家庭电路中灯泡不亮” 的情境,运用 “电路”“电流” 等概念分析可能的原因(如灯丝断了、开关接触不良等),在问题解决中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反例或特殊情况进行辨析,如 “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力吗?”“不受力的物体一定静止吗?” 等基于生活经验的疑问,通过概念辨析纠正错误认知,确保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这种结合生活体验的深化策略,使学生从 “知道概念” 上升到 “理解概念”,实现对概念的实质性把握。
四、融入生活化评价的教学评价优化
教学评价是检验概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将生活化情境融入评价环节,可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学生对概念定义、公式、单位等知识的记忆,更注重考察其运用概念分析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通过 “解释为什么冬天窗户上会结霜”“分析骑自行车时刹车的物理原理” 等问题,评价学生对 “物态变化”“摩擦力” 等概念的实际应用水平。在评价方式上,可采用情境化测试、实践操作、项目完成等多种形式,替代传统的纯理论笔试,如让学生设计 “家庭节能方案” 并说明其中涉及的物理概念(如 “热传递”“电功”),通过方案的合理性评估其概念应用能力。评价主体上,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围绕 “生活现象分析报告”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对概念理解的不足之处,通过评价同伴的 “物理小发明”(如利用杠杆原理制作的简易工具),在交流中深化对概念应用的认识。评价结果的反馈应注重针对性,指出学生在概念应用中的具体问题(如 “对‘浮力’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能解释轮船漂浮的原理”),并结合生活实例给出改进建议。这种融入生活化评价的方式,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概念掌握程度,避免 “死记硬背” 导致的评价失真,同时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使评价成为促进概念深化的有效工具。
五、总结
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应用实践需系统把握情境创设的原则、概念引入的路径、概念深化的策略、概念应用的拓展及教学评价的优化等环节。通过遵循真实性、关联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原则创设情境,可确保情境贴近学生生活且聚焦概念教学;基于生活现象引入概念,能降低抽象性,帮助学生建立初步认知;结合生活体验深化概念,促进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依托生活实践拓展应用,使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融入生活化评价,能全面反映概念教学效果并促进持续改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具体概念特点和学生生活经验,灵活运用这些策略,避免情境与概念的牵强结合,真正实现生活化情境与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与物理的互动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培养 “用物理眼光观察世界、用物理思维分析问题、用物理方法解决问题” 的核心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廖伯琴。物理教学论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