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小学美术课堂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策略研究

作者

李幸子 廖梦岚

湖北省石首市东升镇小学 434400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这个整体概念,本文一直谈到的是传统文化是一个狭义的范围,特指湖南这个地区,俗称湖湘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先秦的楚文化,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荆楚文化,当地的传统文化给予湖南这片土地灵魂。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只有让学生从小对自己的文化耳濡目染,才能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让学生去倾听、讲述以及创作,通过画笔、手工等艺术形式让传统文化重现生机。

一、立足地方文化资源,优化美术课程开发

文化资源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以及自然文化三大类,对于湖南而言,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拥有南岳衡山和梯田的景象,然后一直流传甚广的屈原和端午节传统节日,以及湖湘女书、剪纸和建筑等,因此一定要从当地的文化出发,开发出美术地方课程。首先,教师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梳理湖湘文化,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缘由。然后,教师要分析美术教材和每一课时的目标。其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后,选择在每一课时中加入合适的传统文化元素。

例如,在湘教版三年级下《端午节》的课堂中,在美术课堂中融入端午传统节日和民俗,感受深深的爱国之情。在课程开发前,立足于本教材,联想到屈原,屈原是楚国人,今湖南人,为了政治抱负跳汨罗江,然后在网上查询关于湖南端午节特有的活动。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对,傅抱石的《屈原泽畔行吟图》进行作品分析,用线条让学生勾勒出赛龙舟的场景,通过画作和文字描述当地人们挂艾叶、斗百草、佩香囊的民间习俗,最后学生进行香包造型设计,制作出香包。通过端午节美术课程的进行,让学生通过艺术表达的形式,增加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美术教学方式

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教育各方面的转型,使得突破单一的讲述模式,可以帮助教师在短时间获取丰富的教育资源,最重要的教学方式的创新。传统的讲述法适用于学科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建立学科知识框架,但美术这门学科,重视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创新想象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以多模态的形式,利用多媒体等设备让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美术的课堂中“活”起来。

例如,在湘教版五上《皮影》美术教学中,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湖南皮影戏的魅力和传递出深厚的文化信息。首先,在多媒体上展示《采蘑菇》经典剧目,对皮影戏的整体结构和色彩搭配有了一定的审美感知。接着,学生根据多媒体出现的皮影戏人物进行绘画、上色,最后制作出样品。最后,根据给出的主题,进行皮影戏艺术创作。

三、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增加学生文化体验

《义务教育艺术课标》中明确指出美术学科的主要内容有 4 类艺术实践,而“设计 . 应用” “综合 . 探索”更加强调学生的探究能力,再加上美术与其他学科有紧密联系,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美术课堂的有效补充。在组织实践活动中,一方面,教师从课程目标出发,根据主题带领学生来到湖南美术博物馆,学习剪纸、皮影戏等制作技艺,开展端午节主题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加强家园合作,通过与学生家长沟通,可以进行亲子研学旅行,深入了解陶瓷、巴陵古琴、年画等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美的欣赏。

例如,在湘教版五上《家乡的古建筑》美术课堂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近距离欣赏湖南古建筑的美学元素,培养对家乡人文的热爱之情。首先,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湖南美术馆,从陈列的油画、水彩、国画等美术作品,可以看到胡湘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和明清时期的府第式以及庄园式,感受湘人浪漫的建筑情怀;接着,带学生来到湖南的岳阳楼,教师讲述其楼顶采用的是独特的盔顶式设计,曲线流畅,飞檐高翅,非常像展翅高飞的大雁。最后,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画笔可以创作一幅《我家乡的古建筑》的绘画作品。

总之,小学美术课堂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既可以为学生审美的提升提供教学素材,也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现如今,小学美术课堂和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非常多,但形成有系统的课程是亟须解决的事情,希望未来的教师能够以文化为根基,依托当地的文化元素,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顾清淇.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术课程——以“民间工艺与民俗文化”一课为例 [J]. 新课程 , 2025,(07): 5-8.

[2] 李艳艳. 小学美术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与应用 [J].中国民族博览 , 2024,(14): 214-216.

[3] 朱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研究 [J].教师 , 2024,(09): 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