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作者

井萌萌

西安经开第九小学 710016

一、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与教育价值

情境教学法并非简单的教具堆砌或场景模拟,而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科学方法。该理论强调:知识获得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背景下主动建构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在识字教学中,当汉字被置于具体情境中时,学生能自发调动已有经验,将字形、字义与真实事物建立联结,实现深度认知编码。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多重感官协同参与可激活大脑多个皮层区域。例如,学习“休”字时同步呈现“人倚树木”的图画与休息场景的故事,能通过视觉与听觉通路的整合,强化记忆痕迹。

其在识字教学中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三方面:

转化符号记忆为经验感知。汉字从孤立笔画变为情境中的有机元素,如菜市场情境中“芹”字的草字头与蔬菜实物属性形成直观对应;

实现跨学科能力融合。在模拟海滩场景学习“贝”“沙”等字时,学生同步训练观察力(贝壳形态)、表达力(描述触感)及文化认知(贝壳货币史);

培育主动学习意识。游戏化、故事化的情境天然契合儿童心理机制,使识字从“任务”转化为自驱的探索行为。

二、情境教学法在识字教学中的普适性应用策略

(一)生活化情境:建立汉字与经验的共生关系

生活是识字教学最丰富的资源库。教师通过复原典型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实物操作中自然习得汉字。例如:

“微型菜市场” 情境中,学生使用标价签、蔬菜模型进行交易,在“购买芹菜”“称重计价”等环节理解“购”“斤”“秤”等字的含义与应用场景;

“火车票识读” 活动中,学生通过帮助“老奶奶”解读站点、车次、座位号等真实信息,掌握“站”“厢”“座”等实用性汉字;

此类情境的关键在于捕捉儿童共同生活经验,如校园活动、家庭起居、社区设施等,确保情境的普适性与代入感。

(二)故事情境:激活汉字的文化意象与思维张力

故事通过情节与角色赋予汉字情感温度与意义网络。教师可采取两种路径:

字理故事化:依据汉字构字规律创编微叙事。如“休”字解读为“行人倚树歇脚”,“采”字演绎为“手在枝叶间采摘”,使字形结构具象可感。

故事设计需符合低龄儿童的认知焦点,角色宜简单(动物、同龄人),冲突宜明确(寻宝、解谜),语言宜反复(歌谣体、对话循环)。

(三)游戏情境:构建规则驱动的识字生态

游戏通过挑战、反馈、奖励机制激发学习内驱力。三类游戏模式具有普适适应性:

动作类游戏:如“词语萝卜蹲”(“沙滩蹲,沙滩蹲,沙滩蹲完贝壳蹲”),通过肢体动作强化词汇记忆。

益智类游戏:如“形声字转盘”(转动指针组合形旁与声旁)、“生字闯关棋”(认字前进格子),训练汉字结构分析能力。

探索类游戏:如“校园汉字寻宝”(在实物标识中查找指定字),建立环境文字敏感性。

游戏规则应与识字目标深度耦合,避免娱乐性喧宾夺主。如“生字卡片接龙”需限定“后一词首字等于前一词尾字”的规则,以巩固形近字辨析。

(四)多模态情境:技术赋能下的感官协同

融合视听触多通道刺激,弥补时空限制造成的经验空缺。例如:学习《日月潭》时,通过环幕视频展示潭水晨昏光影变化,配合

湿润雾气模拟与杵乐背景音,使“潭”“朦”“胧”等字从视觉符号转 为通感体验。

技术运用需服务于汉字本体的理解,警惕过度沉浸削弱语言思维训练的本质目标。

三、教学实施中的关键原则

为保障情境教学的普适有效性,需遵循四重原则:

适切性原则:情境需锚定核心识字目标。如《江畔独步寻花》中“娇莺”“戏蝶”的理解,应聚焦“娇”“戏”的体悟而非生物知识延伸。

主体性原则:学生应参与情境建构。如创编《狐假虎威》新结局时,自主设计“现代校园版”角色台词,在创造性应用中深化字义理解。

进阶性原则:设计“感知 $$ 分析 $$ 创造”的梯度任务。如《校园秋天》习作先开展“秋叶触感盲盒”体验,再归类“金黄”“沙沙”等词汇,最终完成“秋景电台”口语创作。

整合性原则:打通情境与生活实践的闭环。如学完菜市场汉字后,布置“超市字卡采集”任务,形成“课堂情境 $$ 生活迁移→新字反馈”的正向循环。

四、常见问题与优化建议

当前实践存在三类典型误区:

情境目标脱节:如为《静夜思》创设喧闹的节日游戏,偏离“静夜”的文化意境。

形式单一固化:过度依赖多媒体展示,缺乏角色代入与身体参与。

评价机制缺失:未将情境表现纳入识字成效评估。

优化路径建议:

建立双维目标校准机制:备课中明确列出“汉字清单”与“情境要素”对应表,如《场景歌》教学中“滩”“舰”“帆”等字需通过沙滩模型、舰船折纸具象化。

开发混合情境模式:如“故事 + 游戏”组合——汉字勇士闯关解救被“形近字恶魔”困住的词语(需正确认读才能破咒)。

构建情境表现量表:从“汉字运用准确度”“角色互动频次”“迁移创新表现”三维度评分,如“菜市场情境”中能否用新学“秤”“购”等字完成交易。

识字教学应如春风化雨,在情境的土壤中滋养汉字的文化根系。当文字从簿册跃入生活,当学习从授受转为共生,每一颗汉字种子都将在儿童精神世界中绽放出独特的意义之花。

五、结语

情境教学法为小学识字课堂提供了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实践框架。其普适价值不在于提供固定模板,而在于启迪教师基于汉字特性、儿童心理与课堂生态,创造性构建意义充盈的语言场域。未来实践中,需进一步探索校本化情境资源库建设(如方言语境、民俗节日中的汉字)、跨年级情境衔接机制等方向,使识字教学真正成为文化认同与语言素养的奠基工程。唯有当每个汉字都携带着故事的温度、生活的气息与游戏的欢愉走进儿童心灵,语文教育的根脉方能深植于生命的沃土。

参考文献

[1] 田紫君 .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J]. 文渊 ( 小学版 ), 2022(5):265-267.

[2] 李子伊 , 雷云 .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教学与管理 , 2023(30):90-94.

[3] 谢春宇 .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段语文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D]. 长春师范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