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自然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实施效果研究
曹敏
绵竹市城东(第四)幼儿园
一、梳理组织形式,构建多元化的亲子自然教育活动体系
亲子自然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需立足自然教育内涵与亲子互动特点,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活动体系。体验式活动强调让家长与幼儿共同沉浸于自然环境中,通过感官体验(如触摸树皮、聆听鸟鸣、观察云朵)感受自然的原始形态,建立与自然的直接情感连接;探究式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引导亲子共同围绕自然现象(如植物生长、昆虫习性)展开观察、记录和讨论,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创作式活动鼓励利用自然材料(如树叶、树枝、石子)进行手工制作或艺术创作,将自然元素转化为创造性表达的载体;游戏式活动通过自然主题的亲子游戏(如自然寻宝、角色扮演),在轻松氛围中强化亲子协作与自然认知;公益式活动则结合环保理念,组织亲子参与植树、垃圾分类、自然保护宣传等行动,培养社会责任感。这些形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可根据活动目标、场地条件和参与对象灵活组合,形成 “体验 — 探究— 创造 — 实践” 的递进式活动链条,满足不同年龄段亲子的需求,使亲子自然教育活动既富有乐趣又兼具教育价值。
二、聚焦幼儿发展,分析活动对幼儿全面成长的促进作用
亲子自然教育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多个维度,且具有持续性和渗透性。在认知发展方面,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认知素材,通过直接观察和亲子互动,幼儿能够积累动植物知识、理解自然规律,同时提升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情感与态度层面,幼儿在自然探索中逐渐形成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心,减少对自然的疏离感,同时在克服小困难(如跨越小水洼、识别陌生植物)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勇气;社会性发展上,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与家长、其他同伴互动的机会,在分享发现、协作完成任务时学会沟通、谦让和合作,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创造力与想象力也能在自然材料的自由运用和开放式活动中得到激发,幼儿通过对自然元素的重组与想象,展现独特的思维方式。这些发展并非单一活动的即时效果,而是在持续参与中逐渐内化,成为幼儿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关注家长成长,探讨活动对家长教育观念与能力的影响
亲子自然教育活动不仅促进幼儿发展,也对家长的教育观念与能力产生积极影响。在教育观念层面,活动促使家长重新认识自然教育的价值,从 “知识灌输” 转向 “体验引导”,理解幼儿在自然中自主探索的重要性,逐渐摒弃功利化教育倾向;在教育能力方面,家长通过活动实践掌握更多引导幼儿观察自然、解读自然的方法,学会用提问、倾听等方式支持幼儿的自然探索,而非直接给予答案,提升亲子互动的质量;同时,家长自身的自然素养也得到提升,在与幼儿共同探索的过程中,家长重新发现自然的细节与美好,增强自身的自然感知力和环保意识;部分家长还能在活动中获得同伴支持,通过与其他家长的交流分享,借鉴自然教育经验,形成互助学习的社群氛围。这种成长使家长从自然教育的 “陪同者” 转变为 “参与者” 和 “引导者”,为家庭自然教育的持续开展奠定基础。
四、着眼亲子关系,阐释活动对亲子互动质量的优化效果
亲子自然教育活动为优化亲子关系提供了独特的互动场景,其效果体现在亲子情感连接、沟通模式和角色定位的积极转变。在情感层面,共同的自然探索经历为亲子创造了远离电子产品干扰的专注互动时间,通过分享惊喜(如发现蝴蝶蜕变)、共克小挑战(如搭建简易庇护所),增强彼此的情感共鸣与信任感;沟通模式上,活动中家长更多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与幼儿交流,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而非单向指令,使亲子沟通更具民主性和有效性;角色定位方面,家长不再是权威的 “教育者”,而是与幼儿平等的 “探索伙伴”,幼儿的发现有时甚至能给家长带来启发,这种角色互换有助于打破传统亲子关系中的等级壁垒。长期参与活动的亲子往往能形成更开放、更包容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会从自然活动延伸到日常生活,全面提升家庭互动质量。
五、提出优化策略,提升亲子自然教育活动的实施成效
为最大化亲子自然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需从活动设计、支持体系和保障机制三方面进行系统优化。活动设计应注重适龄性与层次性,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调整活动难度和内容深度,同时预留足够的自主探索时间,避免过度结构化;建立专业支持体系,通过自然教育专家指导、活动方案共享、家长培训等方式,提升活动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帮助家长掌握有效的引导方法;完善资源保障机制,整合公园、社区、自然教育机构等多方资源,为活动提供场地支持和材料供给,降低家庭参与的门槛;构建反馈与改进机制,通过亲子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活动效果反馈,及时调整活动形式和内容,形成 “设计 — 实施 — 评估 — 优化” 的闭环。此外,还需加强对活动安全的关注,在活动前进行风险评估,配备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确保活动在安全前提下开展,使亲子自然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六、结语
亲子自然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实施效果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多元化的组织形式为活动效果的全面性提供了可能,而对效果的深入分析又能反过来指导组织形式的优化。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亲子自然教育活动不仅是幼儿认识自然的重要途径,更是修复亲子关系、传递环保理念的有效载体。未来的研究与实践应进一步探索不同组织形式的适用场景,深化对活动效果的长期追踪,同时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为亲子自然教育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更多家庭在自然互动中实现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东华.自然教育与儿童发展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 边玉芳 . 亲子互动的心理学研究 [J]. ∴ 理科学进展 ,2019,27(04):623-632.
[3]刘占兰.幼儿园自然教育中的家园协同策略 [J]. 学前教育研究,2020(07):78-85.
[4] 周念丽 . 亲子自然活动对 3-6 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J]. 幼儿教育,2021(24):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