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策略
方匡欢
浙江省临海市临海小学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运动兴趣的价值
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具有多维度价值,既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对其当下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学习效果来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运动产生兴趣时,会主动投入时间与精力参与体育活动,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提升运动技能,如在喜欢的游戏中自然掌握跑、跳、投等基础动作,避免传统教学中 “被动训练” 导致的抵触情绪,提高教学效率。
二、运动兴趣培养的原则
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运动兴趣需遵循适宜性、趣味性、多样性与激励性原则,确保培养过程科学有效。适宜性原则要求运动内容与形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能力水平,如低年级侧重简单的游戏与模仿性动作,避免引入复杂的规则与高强度训练,使学生在能力范围内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参与信心。趣味性原则强调通过生动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欲,如将运动项目与故事、儿歌、竞赛等元素结合,让枯燥的体能训练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运动的快乐,而非将体育视为负担。多样性原则注重运动项目与活动形式的丰富性,涵盖跑、跳、投、球类、武术、舞蹈等多种类型,同时结合季节与校园资源设计特色活动,如春季踏青远足、秋季趣味运动会,让学生在接触不同运动的过程中发现兴趣点,避免因内容单一导致的兴趣衰减。激励性原则是兴趣持续发展的保障,教师需通过积极的反馈与肯定回应学生的参与行为,如表扬学生的努力尝试、进步表现,即使技能未达标准也给予鼓励,让学生在正向激励中保持对运动的热情,避免批评与否定打击兴趣。
三、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具体策略
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具体策略需从内容设计、方法创新、情境创设三个维度协同推进。在内容设计上,需构建 “基础+ 特色 + 生活化” 的多元体系,基础内容保留跑、跳、投等核心技能训练,但通过简化规则、降低难度增强趣味性;特色内容引入传统体育游戏(如踢毽子、滚铁环)、新兴运动(如平衡车、滑板)等,结合地域文化开发校本项目,如融入地方民俗的舞蹈或游戏;生活化内容则将运动与日常场景结合,如模拟 “整理书包” 的体能训练、“过马路” 的反应游戏,让学生感受运动与生活的关联。在方法创新上,需采用游戏化、竞赛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游戏化教学将技能训练转化为趣味挑战,如 “追逐游戏” 训练奔跑速度、“寻宝任务” 练习肢体协调;竞赛化教学设置低强度的小组对抗或个人挑战,如 “一分钟跳绳接力赛”“班级运球小能手”,通过适度竞争激发斗志;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兴趣倾向的学生提供选择空间,如设立 “篮球角”“舞蹈区” 等活动区域,让学生自主选择参与项目。
四、运动兴趣培养的保障机制
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有效实施,需构建 “教师引导 — 资源支持 — 家校协同” 的保障机制,为兴趣培养提供持续支撑。教师引导机制是核心,要求体育教师具备激发学生兴趣的意识与能力,如掌握多样化的游戏设计方法、善于观察学生的兴趣点并及时调整教学,学校可通过教研活动(如 “趣味教学方法研讨”)、培训课程(如“儿童运动心理学”)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确保教学引导的针对性。资源支持机制需提供充足的硬件与软件条件,硬件方面包括多样化的运动器材(如适合儿童的小球类、轻便的体操器械)、安全美观的运动场地(如彩色塑胶跑道、多功能运动区);软件方面涵盖丰富的教学素材(如运动儿歌、游戏脚本)、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如体育明星海报、班级运动角),为兴趣培养提供物质与环境基础。
五、运动兴趣培养中的现存问题与优化策略
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针对性提出优化策略以提升培养实效。现存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教学内容枯燥单一,部分教师长期采用 “讲解 — 示范 — 练习” 的固定模式,运动项目重复且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过度强调技能达标,将体育教学等同于 “测试训练”,如为应对体能测试反复练习跑步、跳绳,使学生对运动产生厌烦情绪;三是忽视个体差异,对不同兴趣、不同能力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要求,如强迫不喜欢球类的学生参与篮球训练,抑制兴趣发展;四是评价方式单一,仅以技能水平作为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参与热情、进步幅度关注不足,难以全面反映兴趣培养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优化策略应从四个维度展开:其一,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定期更新运动项目,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兴活动,如结合动画角色设计运动游戏,让教学保持新鲜感;其二,弱化达标导向,将测试内容融入趣味活动,如将耐力跑设计为 “环城接力赛”,在游戏中自然提升体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其三,实施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倾向与能力水平分组,提供不同难度、不同类型的运动选择,如设立 “基础组”“进阶组”“兴趣拓展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项目中获得乐趣;其四,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增加 “参与度”“快乐指数”“进步幅度” 等评价维度,采用口头表扬、小红花奖励、“运动小明星” 评选等方式,肯定学生的每一点努力,让评价成为激发兴趣的催化剂。
六、结论
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其价值体现在提升学习效果、增强体质健康、促进人格发展等多个方面。在实践中,需遵循适宜性、趣味性、多样性与激励性原则,通过内容设计、方法创新、情境创设的具体策略,结合教师引导、资源支持、家校协同的保障机制,为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尽管存在内容单一、评价片面等问题,但通过丰富教学形式、弱化达标导向、实施差异化教学、完善多元评价等策略,可逐步提升兴趣培养的实效。未来,应进一步探索运动兴趣与运动习惯养成的长效关联,如通过 “兴趣 — 技能 — 自信 — 习惯” 的递进路径,让学生在持续的兴趣驱动下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使小学体育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助力。
参考文献
[1] 于素梅. 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9.
[2] 王宗平. 小学趣味体育教学实践研究 [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