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知识应用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实践路径
王仲春
南部中学 四川省 南充市 637300
一、物理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社会责任教育是培养学生对他人、社会、国家及人类共同命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能力的教育活动。物理学科作为研究自然界规律的基础学科,其知识应用广泛涉及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科技伦理等社会议题,为渗透社会责任教育提供了天然载体。从经典力学对桥梁建筑安全的支撑,到电磁学在电力系统公平分配中的作用,再到热力学对节能减排的指导,物理知识的应用始终与社会福祉紧密相连。这种关联性使得物理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能成为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承担责任的平台。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具有双重价值:一方面,能使学生在理解物理知识应用价值的过程中,认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例如“核能利用”既包含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与能量释放原理,也涉及核废料处理的环境责任、核电站安全运行的公共安全责任,以及国际社会在防核扩散中的合作责任;另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将知识学习与社会需求对接,培养“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担当。如通过“电路设计”中短路保护装置的原理分析,理解规范用电既是保障家庭安全的底线,也是维护公共电网稳定运行的社会责任;通过“光学成像”知识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探讨技术应用与公民隐私保护的平衡,让责任意识扎根于具体知识场景中。
二、物理知识应用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重构教学内容,挖掘社会责任教育素材
1. 结合教材知识点拓展社会议题
在“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不仅讲解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分类,更通过具体数据对比“化石能源开采的环境代价”与“太阳能利用的技术瓶颈”:展示煤炭开采导致的地表塌陷、石油泄漏对海洋生态的破坏,以及我国每年因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90 亿吨碳排放量与雾霾天气的关联数据;同时分析太阳能电池板转换效率(当前主流单晶硅电池约 22% )、储能电池成本(每千瓦时约 1.2 元)等技术瓶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三层责任:作为消费者,如何通过选择节能电器践行个人责任;作为未来建设者,如何通过技术创新突破瓶颈;作为公民,如何支持国家“双碳”政策的实施。
在“电磁波的应用”章节,除讲解电磁波传播规律外,补充“5G技术在 2020 年新冠疫情中的实践案例”:武汉方舱医院通过 5G 远程诊疗系统实现与外部专家的实时会诊,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山区学校借助 5G+VR 技术共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的责任不仅是技术突破,更在于弥合社会差距、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2. 引入科技史中的责任案例
介绍“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后放弃专利,让放射性研究造福人类”的案例时,结合“放射性现象”中 ∝ 、 β 、 γ 射线的穿透能力与电离效应,讨论科学家在“知识共享”与“商业利益”间的选择对医学(如放疗技术)发展的影响,理解“科学无国界”的责任内涵。
补充“钱学森回国参与‘两弹一星’研发”的案例,结合“动量守恒定律”在火箭推进中的应用,分析他放弃美国优渥条件、冲破重重阻碍回国的抉择,探讨“科学家的家国责任”——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方向应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
对比“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初衷(解决矿山开采效率问题)与后来被用于战争的现实,结合“爆炸力学”中能量释放与破坏力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应用的伦理责任”:任何发明创造都需预设其社会影响,这是科技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多维度案例,让社会责任教育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历史与现实场景。
(二)创新教学方法,在知识应用中渗透责任意识
1. 问题驱动式教学
在“压强”应用教学中,设计问题链:“为什么重型卡车要安装多组车轮?” $$ “超载车辆对公路的破坏有哪些?” $$ “作为公民,如何参与治理超载现象?”,从物理原理延伸到公共设施保护的社会责任。
2. 情境模拟与辩论
围绕“水电站建设的利弊”,让学生分组扮演“工程师”“环保志愿者”“当地居民”,结合“机械能转化”知识论证观点,在辩论中理解“科技决策需兼顾多方利益”的社会责任内涵;模拟“家庭电路故障排查”情境,强调“规范用电既是保障自身安全,也是维护公共电网稳定”的责任。
(三)设计实践活动,强化社会责任行动力
1. 项目式学习
组织“校园节能方案设计”项目,学生运用“电功、电功率”知识测量教室照明、空调的能耗,提出“分时段供电”“使用节能设备”等方案,并向学校提交建议,将物理知识转化为节能减排的实际行动。
2. 社会调查与科普宣传
指导学生调查社区“废旧电池回收现状”,结合“原电池原理”分析随意丢弃的危害,制作科普海报向居民宣传分类回收知识,培养“用科学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三、实践成效与反思
在高二年级物理教学中开展上述实践后,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 82% 的学生能说出 3 个以上“物理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案例,较实践前提升 53% ; 76% 的学生表示“更愿意参与科技相关的社会服务”,责任意识显著增强。
反思实践过程,需注意三点:一是避免“责任教育标签化”,应将社会责任理念自然融入知识应用分析;二是平衡“知识传授”与“责任培养”,防止因过度拓展社会议题影响物理学科逻辑;三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分层实践活动,如对基础薄弱学生侧重“理解责任”,对能力较强学生侧重“践行责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S].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 余文森.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 陈娴 . 理科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路径研究 [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5):92-97.
[4] 郭玉英 .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 [J]. 物理教学 ,2017(11):2-5.
[5] 刘兵. 科学史与教育中的社会责任[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8):86-91.